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纯文学将成为电影改编的“救星”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时间:2015-01-21
20679

  近期,影院有两部电影正在火热上映,一部是李安的首部3D奇幻巨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另一部是冯小刚精心打造的《一九四二》。这两部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改编自文学小说。再加上前几个月争议颇大、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电影《白鹿原》,电影与文学改编的关系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其实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与文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便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法国的艾·菲兹利埃曾经说过:“文学和电影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电影能够为文学带来什么?文学能够为电影带来什么?
  由于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其诞生也不过区区一百多年的历史,因此,“电影能够为文学带来什么”的问题则相对简单。在西方,电影影响文学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电影-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出现,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和玛格丽特·杜拉都写过不少“电影-小说”。时至今日,“电影-小说”已经发展成为西方文学史中一个羽翼丰满的文学类型,而且拥有自己的广泛读者。至于“文学能够为电影带来什么?”这样的问题,就要复杂得多了。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有着极强的融合性,能够吸收百家之长为己所用。文学便是其主要的吸收对象。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是在经典的文学小说中改编而来,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在美国奥斯卡84年的历史中,就有22部最佳影片改编自文学小说,占全部影片比例的1/4还要多。这足以说明文学作品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但这在中国还只是小范围的开始。
 
  文学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
  在中国电影史上,将大量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期。一个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草创时期。《红粉骷髅》以及鸳鸯蝴蝶派的《玉梨魂》,使早期的电影人看到了电影和文学“联姻”的美妙前景。此后,将古典名著和侠义小说改编而成的古装武侠电影也同样风行一时。将改编武侠片推向高潮的是1928年明星公司拍摄的《火烧红莲寺》。这部电影3年拍摄了18集系列,造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将大量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的第二个时期是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大量的文学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中国文学不断从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两方面进行着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片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如《天云山传奇》、《人生》、《老井》、《骆驼祥子》、《黄土地》、《红高粱》等,这些作品基本涵盖了当时中国电影第三代到第五代共三代电影人的创作。与1920年代的那次改编浪潮相比,这次文学改编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通俗小说转向纯文学小说,而小说所造成的轰动效应也并不在于情节和故事的离奇性,而在于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也是为何这一时期的改编电影会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第五代导演群体改编的电影更是第一次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电影之林。在这一点上,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功不可没。
 
  张艺谋电影与莫言小说
  整个1980年代,在三代导演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影逐步在世界影坛显露端倪,展现出一种无法阻挡的锋芒。而真正打开中国电影的大门,为西方电影人所认识的还要从1987年张艺谋的那部《红高粱》开始说起。
  对于改编莫言《红高粱家族》这部具有具有独特视角、内容创新的小说并非易事。从文字到影像,需要的是在深刻理解文学小说精髓的前提下对小说进行第二次创作。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并没有照搬原著小说中的意识流结构,而是将故事改为直线叙述,使得影片的情节线索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强烈。张艺谋对小说改编最成功之处便在于其对于影片整体构思上的大胆设想。影片中的“颠轿”、“野合”等桥段在张艺谋充满想象力的设置下迸发出极具魅力的华彩乐章。导演特别注意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唢呐、大鼓、戏曲、民歌等,使影片极具民族风采。而对于小说中那轻描淡写的一片红高粱,张艺谋在电影中更是做了艺术上的夸张,将本来普普通通的高粱染得火红火红,在夕阳的映射下,那片迎风招展的高粱地宛如熊熊燃烧的大火。在电影中,张艺谋不仅将高粱染成红色,更是将高粱酒也变得血红血红,整部影片都以红色影调彰显着生命的激情。
  莫言的小说为张艺谋的电影提供了一个文学的高度,张艺谋的这部电影使得莫言的这部小说焕发出了第二次生命。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张艺谋的电影成就了莫言的小说,还是莫言的小说成就了张艺谋的电影。
  但毕竟这样成功的例子在电影-文学跨界合作中太少。当代导演无法处理好文学底本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张艺谋之后的电影口碑直降,与挑选文本有着直接关系。
 
  纯文学与电影合作的前景
  在当今快餐文化的发展趋势下,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急功近利。作为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却遭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电影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而文学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线,变得曲高和寡,成为小众艺术。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借助电影这一媒介的传播才能了解某一文学作品,文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电影的“脚注”,电影的热点反过来成为促销文学的一种手段。
  作家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后,一时之间,电影界兴奋莫名,纷纷讨论如何全面改编莫言小说搬上银幕,与此前的毫不在意判若两人。不仅是看到莫言作品身上的媒介转换价值,对于所有纯文学而言,更多的宝藏也将有机会得到二次发掘。纯文学如何与视觉媒介合作顺利,不仅依赖作家本人的作品价值,更重要的是导演的态度。所有的案例都在表明,导演对剧本和编剧的不重视是严重影响影片质量的原因,依然如此的话,那么文学再好,也无法让改编后的电影更好。虽然,世界电影史不断表明着文学兴,电影兴;文学亡,电影亡这个朴素道理。
  这点,真该学学李安是如何改编文学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纯文学将成为电影改编的“救星”吗?,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沙里淘金的困境

下一篇走出国门给中国电影的启示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