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差异化发展及其双赢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15-01-21
19600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特别是CEPA实施后香港电影北上以来,从总体上看是得大于失,在很多层面实现了双赢。
  众所周知,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版图上一支奇妙的力量。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际遇,中西交融的文化特征,高效专业的商业化社会形态,吃苦耐劳、开拓应变的香港精神,使其电影产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达到鼎盛。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所制作的电影数量超越了很多国家,输出的电影之多仅次于美国。而如果按照人口比例,香港影片产量实居世界之首。香港电影在很长的时期内代表了华语电影的最高成就。那些独具风格不可复制的“香港制造”,成为了香港的流行文化,进而成为香港文化的代表,构成了一代人、数代人难忘的历史记忆、情感记忆。回顾香港电影的历史,总有太多的成就、太多个名字让我们无法忘怀。直到现在,仍有很多电影人喜欢回头缅怀出现在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的“黄金十年”,并且生出无限的感慨乃至悲情。香港回归之前的1995年,香港某报刊以“香港电影之死”作为该期封面专题。该刊刊文指出:急功近利、膨胀过速、题材重复、创意不继、人才青黄不接、银幕上老面孔充斥、拍片一窝蜂、重量不重质等,这种恶性循环终令香港电影步入力有不逮的困境。
 
  就在香港电影陷入低谷乃至绝境之际,中央政府伸出了援手。“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也就是CEPA协议于2004年元旦正式开始实施。自那以后,香港和内地合拍片数量越来越多,也逐渐更多地以内地市场为主导。内地和香港的电影业界和评论界高度关注香港电影状况,这包括合拍片的走势、香港本土电影的命运、北上影人的表现,以及创作上、美学上的种种问题。很多人都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后港片时代”,“港味不再”、“港片不港”的说法非常盛行。事实上,香港电影、尤其是合拍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内地市场空间,争取到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2008年,香港电影正式拉开了以内地档期为主导而先于香港上映的序幕。陈嘉上执导的《画皮》是最典型的例子,国庆前夕9月26日在内地上映,票房2.32亿元,10月2日才在香港上映,票房1038万港元;内地市场的价值,比起香港本土市场,对于香港电影来说益加明显与重要。2010年,内地电影市场取得了101.72亿元的年度票房,其中,华语片票房前10名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叶问2》《锦衣卫》等都是香港导演北上的合拍片,合拍片的票房在内地电影年度总票房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四成,显示出港片北上的规模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如果以导演而论,在2011年内地电影市场上票房收入排名前10名的国产影片中,就有5部影片是由香港导演执导的,其中包括徐克的《龙门飞甲》(名列第2)、陈木胜的《新少林寺》(名列第5)、麦兆辉和庄文强的《窃听风云2》(名列第6)、程小东的《白蛇传说》(名列第7)、陈嘉上的《画壁》(名列第10)。由此可见,香港导演执导拍摄的影片已颇受内地观众的青睐,并在内地电影市场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不少香港导演的新作几乎是忽略香港本土市场了;毕竟,年度票房约130亿元的内地市场,比起不足14亿港元的香港市场,更有吸引力。自2004年以来,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票房占香港电影票房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04年合拍片占香港电影票房的比例只有12%,这个比例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69.9%,2009年是53.4%,2010年是67.3%,这说明,近几年香港观众看到的近七成电影是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
 
  当然,香港导演扎堆“北上”,对华语电影的融合自是好事,但也带来不少弊病。他们急功近利的商业态度过于明显,疯狂复制自己过去的作品,结果也败坏了大陆电影在观众中的口碑。今年上映的多部古装大片就是典型代表,基本是由香港导演执导。对此,我们应该理性地、科学地、清醒地认识和分析。
 
  无论如何,尽管香港电影北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整体而言,依然可以说是得大于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双赢”。
 
  香港与内地合拍片促进了内地的电影产业化全面改革和发展,也促进了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市场格局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香港电影以比较成熟、丰富和完善的商业电影经验,最终使大陆电影在制作理念、明星院线制等方面向多元化发展,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换句话说,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及其商业电影经验、商业电影美学体系为中国大陆电影产业化的转型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香港贡献”。内地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香港电影的受益者。一些导演如冯小刚等学习香港贺岁片的运作模式,在内地推出贺岁片,获得了商业成功。周星弛电影里的“无厘头”风格、平民与草根的喜剧叙述方法,成龙武打片所代表的亚洲高水准,王家卫艺术电影里的美学氛围与情调,都成为了内地导演的学习对象。香港演艺界的国际化视野,也为内地电影人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艺的舞台。香港电影艺术与商业的水乳交融,更给内地电影人以启发。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形成双向交融,大大化解了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之间存在的鸿沟。很多人都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后港片时代”,并且多少持有比较悲观的态度。内地因素在香港电影中的份额进一步增加,甚至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并且使得即使主要由香港电影制作的合拍片也在很多层面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导演韦家辉就认为,纯粹的只给香港人看的电影接近消失了,“只不过它演变了,像变形金刚一样,变成了华语电影的一部分”。罗卡先生说得好,“我认为无需以悲观的目光去看香港电影的转变、它的现状和前途;也不必执著于本土和内地的差异,沉湎于80年代的港片特色”。
 
  香港电影要生存和发展,不可能回到过去,而只能是在尽可能保留原来最核心元素的基础上适应新的观众、新的市场,与内地电影、台湾电影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终创造出一种立足于中华文化基础上的新华语电影。因此,那种主张“恢复并强化香港作为亚洲电影重镇的独立地位”的观点,忽略了电影在最大层面、最核心意义上是由观众和市场决定的,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换句话说,观众是电影生存和发展最核心、也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既然香港电影不可能再纯粹是为相关本土的观众拍摄,那么再回到过去纯粹的香港电影只能是一种空想。
 
  对香港电影北上及其存在的问题,应该冷静、深入、理性地分析。两岸三地电影的合作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上关照其未来发展,趋利避害,共创华语电影的新局面。
 
  首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香港是一个商业化很强的社会,香港电影自然也是商业性很强的电影。香港电影的运作机制始终以商业利益为轴心,而要有效地实现商业利益则首先要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和消费欲望。尽可能地猎奇更多的商业元素以争取更多的观众和市场,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不变的法则。电影全盛时期的香港,可能是除好莱坞之外类型电影发展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香港的类型电影,除了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功夫片,吴宇森的枪战、英雄片,还有喜剧片、枭雄片、黑帮片、鬼片、赌片等各种类型。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其研究香港电影的专著《香港电影的秘密》中,深入分析了香港电影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国际影坛的贡献,解密了“香港电影为何如此多产,甚至在最辉煌的年代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大卫·波德维尔引用了《纽约时报》影评人对香港早期功夫片的评述:“尽皆过火,尽是癫狂”。“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包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大的贡献。最佳的港片,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载满可喜的艺术技巧”。
 
  香港电影工业无疑形成了与香港社会相适应的运作模式。市场是否成功无疑也是衡量一部电影、一个导演成功最重要的尺度和标准。但是,这种商业化的运作及其模式并没有完全扼杀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导演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及艺术应变能力。
 
  总之,香港电影的优势和基础仍在。首先,香港电影依托的香港世俗文化,不仅是东西文化撞击融合的产物,而且表现了积极、乐观、融通、进取的务实精神。其次,香港电影人才长期积累、与国际接轨、创作自由、软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是内地不可相比的。在全球娱乐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香港世俗文化和香港电影原有的优势,仍然可以为香港电影、也为香港与内地合拍片提供精神源泉和动力。香港电影在进入内地市场前提下想要保持本身特色并形成新的艺术张力,就需要更有智慧、更具前瞻性和更富创意的创新。
 
  其次,在更高的层次上逐步实现融合,共创华语电影新局面,共创可以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华莱坞”
 
  香港到今天,已有近700万人口,就算在香港电影最高峰的1992年,其票房规模也只有12.5亿港币。因此,香港导演陈可辛认为,香港是不应该有电影工业的。归根到底,香港电影只能成为区域性电影。台湾电影可以有艺术,但很难有工业。侯孝贤认为,台湾的人口和市场也偏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影工业、电影市场。13亿人口的大陆市场,加上香港、台湾的区域性市场,提供了包括国产电影在内的华语电影生存和发展的无限空间,是惟一一个能够在市场空间和规模上跟美国电影进行博弈的新兴电影市场。其他国家的电影及其电影市场,比如欧洲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都不具备这样的市场空间和可能性。
 
  香港电影具有与好莱坞进口大片抗衡的独特优势:一是拥有一大批经过市场打拼、熟稔观众取向、制片经验丰富的优秀制作、经营人才和丰富的国际市场运营经验;二是资金雄厚、融资机会多,具有一整套电影工业生产方式,以及市场化的商业片制作机制和营销策略;三是有较为完善的明星培养机制,善于利用明星演员的魅力营销,明星资源成为香港电影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法宝。总之,香港电影以其独有的产业机制和魅力、丰富的商业片制作经验,从电影手法到产业运作等各个方面来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不断的磨合与交流中,最终会将华语电影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香港电影发展局委员王英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不断深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进入内地市场,香港电影发展局期望能再进一步合作,让内地跟香港的电影人1+1等于3,最终将华语电影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中国政府同意将在每年20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之外,再增加14部分账电影的名额,而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也将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和电影创作生产都将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影响与竞争。因此,面对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强势挑战,华语电影若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艺术质量和凸显本土文化特色,并不断加强电影院线和影院建设,完善电影营销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在“与狼共舞”中不仅保住国内电影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且还能开拓海外电影市场,从而使华语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产生更大的影响。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只有美国“好莱坞”的全球影响和印度“宝莱坞”本土的制作能力和影响足以成为世界电影的两个中心,今天看来,以大陆和两岸三地的整合为标志的华语电影新的发展也可以中国内地的巨大电影市场为依托,创造一个新的电影中心,也就是“华莱坞”。
 
  香港电影业界与内地业界已成为一个“共同体”,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香港电影评论家列孚所说:15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电影展开全面、充分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承前启后,继续发扬对电影的热诚和专业精神,敢于开发电影新技术,敢于向好莱坞叫板,这样,香港电影以及和内地合作电影的未来必将是辉煌的,必将有更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差香港电影与内地电,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主流电影的新发展与新收获

下一篇困境中的辽阔——编剧视角看《乞力马扎罗的雪》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