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50-70年代刊物和文学团体

作者:洪子诚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     时间:2011-02-22
17167

  出于政治、道德、宗教、社会秩序等各种原因,国家、社会组织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对文学写作、出版、阅读,加以调节、控制。这存在于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之中。在50至70年代的中国,作家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家自身,被高度组织化。而外部力量所实施的调节、控制,又逐渐转化为那些想继续写作者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在50年代到“文革”之前,国家对于作家的管理,主要通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作家协会这样的组织来实现。这也是这一时期中国作家惟一的组织。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均成立于1949年7月,原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现名。中国文联采用团体会员制,各文艺协会,如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为它的团体会员。中国文联在五六十年代的历任主席是郭沫若。在作为文联团体会员的作家、艺术家组织中,中国作家协会最为重要。后来,并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分会。中国作协章程标明它是“中国作家自愿结合的群众团体”,不过,在这一时期,并不单纯是这一性质的组织。它对作家的创作活动、艺术交流、正当权益起到协调保障的作用,而更重要的作用则是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行政治、艺术领导、控制,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它的“权威性”,固然一方面来自它的领导层中拥有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作家、文学理论家,另一方面则是政治权力所赋予。从成立起到“文革”停止活动,它的历任主席是茅盾;周扬、丁玲、冯雪峰、巴金、老舍、柯仲平、邵荃麟、刘白羽等,同时或先后担任过副主席。其权力核心是作协中的“党组”。中国文联和作协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领导和直接介入下,发起、推进了一系列的文学运动和批判斗争,并在各个时期,对作家、批评家提出应予遵循的思想艺术路线。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文联、作协对作家作品和文学问题,常以“决议”的方式,做出政治裁决性质的结论。如1954年11月,中国文联和作协主席团联席会议做出的《关于〈文艺报〉的决议》,1955年5月,上述机构的关于胡风问题的决议,同年文联和作协党组关于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的决议(这一决议,当时和后来都没有公开发表),都是著名的例子。这种做法,直接承继40年代苏联斯大林—日丹诺夫控制文艺界方法的“遗产”。(注:如1946年8月联共(布)中央关于《星》与《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关于影片《灿烂的生活》的决议,1948年2月关于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决议等。见《苏联文学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在现代中国,文学期刊和报纸的文学副刊,对文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50年代以后,对文学期刊也十分重视。文学期刊的数量,比起三四十年代来,有很大的增加。到了1959年,全国文艺刊物(不包括报纸副刊)达到89种(注:见《文艺报》1959年第18期的统计。)。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文联和作协主办的那些“机关刊物”,尤其是《文艺报》和《人民文学》。(注:在第一次文代会筹备期间,曾出版过《文艺报》周刊。《文艺报》开始归中国文联主持,后委托中国作协代管。)后来陆续创刊的中国作协主办的刊物,还有《新观察》、《文艺学习》、《诗刊》、《民族文学》等。《人民文学》,尤其是《文艺报》,是发布文艺政策,推进文学运动,举荐优秀作品的“阵地”。这些刊物的控制权,它们的主编和编委的构成,是当时文艺界斗争的组成部分;从人员的更迭,可以窥见这期间激烈斗争的线索。(注:“建国”初年,胡风极愿意主编《文艺报》,未被获准。50年代前期,丁玲、冯雪峰先后主持《文艺报》、《人民文学》的编务,后来都被调离。)除上述刊物外,这期间较重要的文学刊物,还有《解放军文艺》、《译文》(《世界文学》)、《文学研究》(《文学评论》)、《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上海)、《北京文艺》、《长江文艺》(武汉)、《延河》(西安)、《新港》(天津)、《作品》(广州)等。不过,在文学被规定有统一路线的时期里,虽然刊物数量大增,却大多不可能有属于自身的特色。创办具有个性色彩,或文学流派性质的刊物,曾是一些作家在某一时期所争取的,但他们却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最终也不可能实现。1957年,丁玲、冯雪峰等对创办“同人刊物”的设想,江苏文学青年对刊物《探求者》的筹划,在开始时表现出个性的四川诗刊《星星》,都说明了这一点。在文学的革新时期,文学刊物往往起到突出的作用。1956-1957年间的“百花时代”,负责《文艺报》、《人民文学》、《文艺学习》等编务的秦兆阳、钟惦棐、萧乾、唐因、唐达成、黄秋耘等,都曾在刊物上为动摇当代僵硬的文学规范做过努力,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洪子诚,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50至70年代的文学环境

下一篇50-70年代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