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50-70年代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作者:洪子诚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     时间:2011-02-22
17540

  毛泽东在《讲话》中说,“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在50到70年代,这是文学批评的最主要的,有时且是惟一的职责。在大多数情况下,文学批评并不是一种个性化的或“科学化”的作品解读,也不是一种鉴赏活动,而是体现政治意图的,对文学活动和主张进行“裁决”的手段。它承担了保证规范的确立和实施,打击一切损害、削弱其权威地位的思想、创作和活动的职责。一方面,它用来支持、赞扬那些符合规范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则对不同程度地具有偏离、悖逆倾向的作家作品,提出警告。文学批评的这种“功能”,毛泽东形象地将之概括为“浇花”和“锄草”(注:参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88-394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在50至70年代,被报刊批评的作家,一般都没有为自己的创作和主张辩护的权利,更不要说“反批评”了。(注:在个别时候,如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不同观点的争论有了有限程度实现的可能。另外,50年代前期,路翎的小说受到批评时,《文艺报》发表了他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批评?》的长篇答辩文章(见该刊1955年第1-3期)。不过,刊发路翎的文章,是对他和胡风的更大规模的批判所作的准备。)如果批评涉及重要的政治倾向和文学方向问题,更不容提出异议。它不仅对被批评的当事人发生重要的、有时甚至是“生死予夺”的作用,而且对整个文学界也产生巨大的影响。50年代对陈亦门(阿垅)、萧也牧、路翎、蔡其矫、李何林、吴雁(王昌定)等的批评,都是一些实例。
  当毛泽东和文学界的权力阶层认为某一作家、作品,某种文学思潮、现象的“错误”性质严重,对文学路线的权威产生挑战时,对它们的批评,便可能演化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这种时候,会自上而下地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组织大批文章,铺天盖地地对批判对象进行“讨伐”,造成巨大的声势。著名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的“红学”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声讨,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以及“文革”对周扬的“文艺黑线”的斗争,都是如此。这些批判运动的大部分,已经难以说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不过,在追求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艺术化”和文学政治化的时代,这种状况的发生,又是必然的,特别在1958年,提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晴雨表”(注: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人民日报》1958年2月28日。)之后。
  在文学批评的标准上,毛泽东在《讲话》中虽然承认文艺批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许多专门的研究”,但他还是提出了应予遵守的“基本的批评标准”,并把它划分为“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两项。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政治标准“第一”而艺术标准“第二”。政治、艺术标准的具体涵义,会根据不同形势而有变化,但是,作品中所显示的政治立场,作品对于现实政治的效用,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经常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文学批评的这种标准,在当代,常表现为对是否写出生活“真实”、生活“本质”,是否表现了“历史发展规律”的质问。不过,有关某一作品是否“真实”反映生活“本质”,往往无法确证,成为因人因时而异的争吵。因而,对于是否写出(或歪曲)“真实”和“本质”的“结论”,最后必然由政治、文学权力的拥有者来宣布。
  在50到70年代,文学读者与文学写作和活动的关系比较复杂。文学批评在引入“读者”的概念时,一般不具备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作为权威批评的一种延伸。“读者”的加入,是为了加强批评的“权威性”。因而,在当代,“读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构造出来的,是不被具体分析的概念。它不承认文学读者是划分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圈子的,不承认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文化需要,因而也就不承认有属于不同群体的文学。这是为使文学取消多种思想倾向、多种艺术风格、多种艺术品味,而走向“一体化”的保证。权威批评往往用“群众”、“读者”(尤其是“工农兵读者”),来囊括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趣味上完全一致的读者群。权威批评的构造“读者”有多种情况。最常见的是搜集、加工所需要的那部分读者的意见,剔除、修改其他的不同看法,然后用“广大读者”之类的含义模糊的称谓加以发布。另外的方法是,捉刀代笔,然后冠以“读者”来信来稿的名目(注:较早的例子是,《文艺报》4卷5期(1951年6月出版)上刊登的,对萧也牧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严厉批评的“读者李定中”的来信,和《文艺报》发表这封信时加的支持这封信的编者按语,都由当时该刊主编冯雪峰撰写。)。这种方法,在“文革”前夕和“文革”中,被广泛地运用。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这个时期的文学环境,也塑造了读者的感受方式和反应方式,同时,培养了一些善于捕捉风向、呼应权威批评的“读者”。他们在文学界每一次的重大事件、争论中,总能适时地写信、写文章,来支持主流意见,而构成文学界规范力量的组成部分。
  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学规范体制,其主要功能是对作家的写作,以及作品的流通等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评断。这种评断,又逐渐转化为作家和读者的自我评断、控制,而最终产生了敏感的、善于自我检查、自我审视,以切合文学规范的“主体”。这种“主体”的产生,是当代文学权力结构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除了围绕文学论争和批判运动的大量文章、论著外,有关文学诸样式的特征的讨论,以及作家作品的批评解读,也尚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成果。如茅盾、魏金枝等对于短篇小说及创作所作的评论,何其芳、卞之琳关于新诗问题和新诗创作的评论,王西彦、侯金镜、黄秋耘的小说评论,钱谷融关于创作艺术和《雷雨》人物的分析,钟惦棐的电影艺术评论,严家炎关于《创业史》的批评等。(注:这方面的成果,可见茅盾《鼓吹集》、《鼓吹续集》、《读书杂记》,何其芳的《关于写诗和读诗》、《诗歌欣赏》,魏金枝的《文艺随笔》、《编余丛谈》,黄秋耘的《苔花集》、《古今集》,《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孙犁的《文艺学习》、《文艺短论》,严家炎的《知春集》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洪子诚,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50-70年代刊物和文学团体

下一篇50-70年代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