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浙江中考作文题接地气:“邻里关系”“自己来”

作者:苗恒     来源:钱江晚报     时间:2016-06-21
6480

   6月18日上午,杭州、温州、湖州三地中考同时开锣。第一场语文考试结束,一些学生说起了作文题,有的说很好写,有的说要写好不容易。我们发现,尽管是分地区命题,但杭州和温州的中考作文命题有点相似,两地的语文老师也有同感:接地气。

  2016年杭州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天上学前,爸爸总是为我整理书包,剥好鸡蛋。晚上洗完澡,妈妈就在喊:“衣服、袜子都放着,我替你收拾,快去写作业。”我跟他们说了很多次,我自己来;他们却说你学习重要,其他的事情我们替你做。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穿衣,我头儿一摇“自己来”;爸爸给我穿鞋,我小手一摆“自己来”。至今还记得,爸爸妈妈听了开心笑的样子……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点评老师:杭十三中教育集团首席语文老师俞华芳

  俞老师说:“看得出来,学生对语文的感觉还可以,语文本来就是一门这样的学科,不会让你觉得很难,但要考好也不容易。”

  说起今年的作文题,作为十三中教育集团的首席语文老师,俞华芳给予了肯定:“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话说,个人觉得挺不错的。”

  俞老师说,很多初中生抱怨,自己生活很单调,就是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间,“在他们眼中,能被写进作文中的东西,必须是大事情。”很多初中生不喜欢写作文,觉得没什么可以写。

  “这个作文题来源于学生生活,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材料里描述的现象,可能是目前很多家庭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学生一看到这样的材料,很熟悉,不会束手无策。”俞华芳说,大部分考生可能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也会有一些考生从家长的角度写这篇文章。“每个人都能写,但要写得好,写得有深度,因人而异。”

  跟去年一样,今年还是材料作文。俞华芳说,对于考生来说,材料作文比起话题作文来,相对而言受到的框框限制比较多,考生只能在给予的材料范围内写作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个人更倾向于让学生写话题作文,但因为话题作文更容易套题,材料作文更能检验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

  俞华芳说,相对于高考作文题,中考作文题更应该来源于生活,是考生所熟悉的人或事。“如果是考生所不熟悉的,或者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空,表达的观点也是不真实的。”俞华芳说,从这一点上来说,中考作文题变得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根据要求作文:

  如今,我们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人通过网络联系,却可能不知道邻居是谁。

  现代文阅读(二)的一声“嘿!邻居”,一组“中国邻里关系调查数据”,或许会引发我们对邻里关系的关注与深思。

  请以“邻里关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点评老师:温州二中语文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吴积兴

  今年温州中考作文题目也挺接地气, 写的是“邻里关系”。

  吴老师说:温州作文从“天上”回到“地面”,从去年的“月亮”回到今年的“邻里”。

  相对而言,今年的作文考生会更容易写,更有东西写。谈“邻里关系”,“关系”是由自己定位的,没有被限制住,因此会更具开放性。还有一点,就是邻里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每个考生都会遇到,而且在平时的写作中,多少也有涉及。

  今年这个作文题,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写作与阅读相呼应。把现代文阅读当做作文材料,这对考生现场写作是有好处的。因为在阅读中,学生其实已经对“邻里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从学生写作的角度看,这个题目可写的内容非常多。作文题目也有具体的提示,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学生可以写自己生活中关于邻里关系的体验与经历。比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经历来表现自己对邻里关系的看法与认识:邻里关系暖心或是冷漠,或者是从冷漠到暖人,或者从暖人到冷漠等等都是可以的。

  当然,如果在用自己的生活来演绎表现邻里关系的时候,能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进行适当的文学加工,那么文章肯定会更有味道。如选一定的载体,猫眼看邻居、或者一扇防盗门,表面上是防盗贼实质防邻居、或是从楼上掉下的一件衣服、或一盆花、电梯口的问候等等。

  或者在写邻里关系时候,进行更深的思考,对城市的思考,或者对人性的思考,或许会让文章更具价值。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邻里关系”之所以疏远,是因为“自来水管普及”了,我至今觉得很有意思。其实近年来“广场舞”的流行,何尝不可以理解为城市人对“邻里关系”亲近的渴望呢?

  无论如何,考完之后,回家的时候,可以和隔壁邻居王叔叔、李阿姨、孙爷爷、赵奶奶打个招呼:“嘿!邻居,你好,今天中考我作文写你哦!”呵呵。( 梁建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钱江晚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 2016年武汉中考作文题:人生如登山,路径最重要

下一篇一个班十篇作文雷同,都是百度出来的作文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