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以“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传家宝”为题的第二届上海市小学生美丽汉字征文比赛举行颁奖会,令主办方意外的是,佳作并不多,不少文章充斥着一些编造的“家事”以及囿于课本知识的历史“情怀”。
对参赛作品的统计,暴露出一个现象——当今的孩子情感缺失,想象力匮乏,连撒谎也撒得千篇一律。如在“我家的传家宝”的征文里,居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外婆留下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令阅卷老师不禁感叹,如今到哪里还能找到上千件外婆的补丁衣衫啊。不少同学将自家的传家宝聚焦在了传统美德上,但落笔却是“自己的铅笔用到很短很短了还不舍得扔掉”。
对于这种作文,笔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孩子们在说谎。2万多名参赛者,竟然有1000多人写的是“外婆留下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这当然是编造出来的情节。现在即便是社区的捐献活动,也都是几成新的衣服,一些地方甚至规定捐赠的衣服必须八成新,否则不要。孩子们这种为了追求故事情节感人而不惜撒谎的做法,实在令人担心。而这一切,难道不是向社会“学习”的结果?那些在电视上举行的选秀比赛,一些选手不就是靠编造悲情故事来赢得感动、获得加分的吗?孩子就这样学会了为成功而撒谎。
我们的作文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式作文”。我家也有孩子上学,从小学到中学,老师似乎并没有告诉孩子多少作文的方法、技巧,更多的是不停地让孩子读范文,包括教科书、教辅书上的文章,让孩子们感到文章就是这样写的,于是自己也去模仿这样的作文。像“外婆留下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这样的范文,孩子们早已多次接触了,同时也接受了那些脱离了时代的“习惯”,比如孩子们在生活中并不如此,却在作文里说“用好每一个铅笔头”,以示“方向”正确。
说白了,现在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某种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不是传播思想的载体,更不是让孩子说真话的工具。因此,告别“撒谎作文”,扭转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改进作文写作的方法,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殷国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