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三十年代,苏联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工业化和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举国上下洋溢着一种朝气蓬勃、民情振奋的气氛。处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文学,自然大体上是正面的、积极的。这一时代的文学,主题比较集中,无论是再现工业化场面的还是展示农业集体化进程的作品,其主题都是“劳动”。这一时期的文学,开始发挥出更为能动的教育功能,苏维埃时代俄罗斯文学诸多原则和特征,正是在三十年代最终形成的。
俄罗斯文学不仅在内容和风格上走向统一,在组织上也在向统一过渡。
1932年4月23日,联共(布)中央又颁发了一个重要的决议——《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决议写道:前一段时期允许各种文艺团体存在,是因为“无产阶级文学干部”还很缺乏,“现在,当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干部已经成长,新的作家和艺术家已经从工厂和集体农庄中出现,现存的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团体(如‘伏阿普’、 ‘阿普姆’等等)的范围便显得狭窄,并且阻碍着艺术创作的重大发展。”用党的决议的方式来解散文学团体,用文学之外的力量来改变文学力量的分配,这对正常的文学生活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伤害和打击。但是也要看到,分散的文学力量确实已难以承受官方和社会欲让其承受的重任了。因此,决议在宣布解散所有文学团体的同时,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苏联作家协会。几个月之后,由五十人组成的苏联作家协会筹委会正式成立,高尔基任名誉主席,格隆斯基任主席。两年之后,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来自俄罗斯及其他几十个民族的三百七十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还特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的作家代表。高尔基作为文学界的领袖出席了大会,致了开幕词和闭幕词,并作了主题报告。在他那篇长长的、题为《苏联的文学》的主题报告中,高尔基对包括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在内的苏联文学的现状、特征及其未来的发展作了全面的分析。这一在苏联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取得了两大具体成果:一是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通过了苏联作协章程,选举产生了以高尔基为首的作协理事会;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将这一方法作为一个原则写进了苏联作协章程。
三十年代文学的主导体裁是小说,三十年代文学的主导题材是劳动小说和教育小说。但是,真正使三十年代文学与其他时期相比而不显得逊色的,却是活跃于三十年代的几位文学大师以及他们在三十年代创作出的几部史诗巨著。这些在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投下魁伟身影的巨著,就是高尔基的《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布尔加科夫的剧作及其长篇小说 《大师与玛格丽特》等等。这些作品,是三十年代文学最珍贵的收获,是它们使略显单调的三十年代文学有了多彩的添加。
在观察三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学时,有一些现象是发人深省的。从 1937年开始的肃反扩大化,也波及到文学界,众多的作家、尤其是犹太裔的作家和有所谓“历史问题”的作家,被无辜镇压。如今,在俄罗斯文学家辞典中,只要一看到一个作家的卒年被标为1937年或稍后的年代,我们的心中就立即为他涌起一股惋惜的叹息。皮里尼亚克、曼德里施塔姆、巴别尔、瓦西里耶夫、扎祖勃林、科尔尼洛夫、韦肖雷等一大批小说家和诗人先后罹难,给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遗憾和一个又一个难以弥补的损失。三十年代末,“个人崇拜”之风开始出现,文学中的“庸俗社会学”和“无冲突论”开始有所表现。有些文学作品以廉价的歌颂为己任,既不注重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又不注重对艺术表现技巧的探索。三十年代俄罗斯文学在健康发展的同时,已开始染上某些不健康的因素。
上一篇同路人的文学
下一篇 劳动的赞歌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