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教育小说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     时间:2011-02-17
17028

  二十世纪的俄罗期社会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它继承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传统,把文学当作“生活的教科书”。三十年代的文学中,出现了一些以“教育”为主要内容或主要功能的小说,即所谓的“教育小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教育诗》 (193—1935)这个书名,对于三十年代的文学来说具有某种概拈意义,可以说,那个时代、以及之后相当长时间里的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大多是“教育的诗篇”。但《教育诗》毕竟是一部最为典型的教育小说。其作用马卡连柯 (1888—1939)出身工人家庭,上过师范学院,当过小学校长。1920—1935年,他在高尔基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主持工作,创造性地实施对流浪儿童和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他主张既严厉管制又充分尊重少年的人格,在劳动过程和集体生活中转变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在俄罗斯的教育史上都很有影响。《教育诗》一书,实际上就是马卡连柯用文学的形式对自己的工作理论的归纳总结。这部穿插有大量回忆录、随笔、日记、特写、论文等的长篇记实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写教养院诞生的经过,第二卷写一个友爱集体的形成及其热烈的劳动生活,第三卷写那些昔日的流浪儿和少年犯已成长为国家的人材。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帅于是作者亲自经历的记叙,所以读来自然、生动,令人信服。在这里,对人的教育是一个主动的、有计划的行动,被教育对象又是一些带有这样那样缺陷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教育的力量和成果因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此外,马卡连柯表现的是一个整体的成长,数百名教养院的学生在马卡连柯的教育下,全都走上了正道。马卡连柯教育实践的意义在于此,《教育诗》一书的感人这处也在于此。马卡连柯曾在致高尔基的信中说过:“一个单个的、孤立的人的改造是次要的主题,因为我们需要的是群众的教育。”在小说的结尾处,高尔基教养院里的工作完成了。马卡连柯又领着他的学生走向另一个尚未接受教育的库里亚日教养院,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走在途中的主人公在想:“我们的教养院此刻是在完成一个虽小然而迫切的政治任务,真正的社会主义任务。”这是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认识,同时也是《教育诗》一书所欲表达的主旨。

  《教育诗》写的是对一个集体有计划的改造教育,而另一中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则以一个个人在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中自觉成长的过程为结索,但两者都具有自传性质。

  奥斯特洛夫斯基 (1904—1936)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塑造出了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试图向读者回答书名所提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个问题。保尔出身于工人家庭,童年过的是贫穷的生活。少年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在保护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时被捕入狱。获释后,保尔参加了红军,成为布琼尼骑兵团中一名勇敢的骑兵,后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离开了部队。接着,他以伤残的身体,投入了共青团工作、肃反运动和修筑铁路的劳动,在一个个困难的处境中表现出了坚韧的毅力和斗争精神。为了事业,他不惜自己的身体,直至最后瘫痪在病床上;为了事业,他甚至放弃了对“资产阶级”女友冬妮娅的爱情。这是一个为理想献身的典型。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表达主人公心声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体现了主人公人生价值观的话,曾在青年人中广为流传,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这段话,以及小说中的保尔形象所体现出的对信念执着、为理想献身的坚定、无私的精神,确实具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正面英雄,但作者并未将他写成一个无情无欲、永远正确的革命者。少年的主人公与冬妮娅那段朦胧的爱情,被写得很美,后来,因为冬妮娅“不能爱工人阶级的思想”,他们分了手。在共同的工作和斗争中,他又与女同事丽达产生了爱情,但主人公却以为爱情在斗争年代会给人带来“不安和痛苦”,因而躲开了这份爱,作者后来在小说中对主人公的这种选择显然是抱惋惜之情的。当主人公确知自己归队无望时,曾掏出手枪准备自杀。所有这些描写。为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增添了色彩,也增强了可信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创作史,和小说中英雄的事迹同样地感人。当作家最终因瘫痪而终日卧床后,他决定拿起笔来继续充实生命的意义。他双目近乎失明,双手颤抖,只能把笔放在硬纸板上凿出的横格中摸索着写作。而他这样写出来的第一部小说,却在邮寄中丢失了。经受又一次巨大打击的他,并不气绥,又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 劳动的赞歌

下一篇大师和史诗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