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南朝美文的衍化

作者:袁行霈等     来源:中国文学史     时间:2011-01-07
13323
    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刘宋时代,文学本身的情采魅力再度焕发,扭转了东晋后期文学一度附庸于玄学的偏向,因而抒情体物的华章美文繁盛起来;但就文章骈化的整体过程看,宋时文风犹上接东晋,密丽而不乏疏朗之致。至齐梁以后,踵事增华,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宋文帝时立玄儒文史四学,文学的独立性地位更加明确。刘勰论文学与时推移,指出“宋初讹而新”(《文心雕龙·时序》)的特征,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是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这种倾向在其他文体中也有。骈俪句法的美富,在傅亮笔下已甚明显。刘宋建国之初,所有“表、策、文、诰,皆亮辞也”(《宋书》本传),可称一时大手笔。如《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曰:
  近振旅河湄,扬旍西迈。将届旧京,威怀司雍。河流遄疾,道阻且长。加以伊洛榛芜,津途久废。伐木通径,淹引时月。始以今月十二日,次故洛水浮桥。山川无改,城阙为墟。宫庙隳顿,钟虡空列。观宇之馀,鞠为禾黍。廛里萧条,鸡犬罕音。感旧永怀,痛心在目。
  孙德谦《六朝丽指》就以此为骈散合一的典范之文而予以高度评价。
  有“元嘉三大家”之称的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文才不减诗才,技巧高妙,冠绝一世。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中“才高词盛,富艳难踪”(钟嵘《诗品序》),在赋与文的创作中更是如此。他以山水为题材的《岭表赋》、《长谿赋》、《山居赋》诸作,状物写景的巧似,选字修辞的清新,与其山水诗的成就互为呼应。如《岭表赋》中有“顾后路之倾巘,眺前磴之绝岸;看朝云之抱岫,听夕流之注涧”的偶句,以“绝岸”对“倾巘”,相当精切;而云“抱岫”和水“注涧”的意象,也构成静态和动态的生动对照,“抱”字还出现在他的诗中,有“白云抱幽石”(《过始宁墅》)的名句。《山居赋》以汉大赋的规模铺写个人的隐居生活,在文体上的创新之处是以散体笔调作自注,其中有些描摹山水风景的注文灵动亲切,自然有味,对后世散体山水游记的兴起,不无导源滋养之功。
  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有《赭白马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陶征士诔》、《宋文元皇后哀策文》等。《赭白马赋》的序及正文几乎全为偶句,反映了骈赋技巧的进一步纯熟,但与魏晋的动物赋相比,有雕缋过甚而性情隐没之憾。六朝时期诫子书十分发达,这一形式的文字因其特定的目的,本属谆谆叮咛,无需藻饰,然而颜延之的《庭诰》通体骈丽,文风整饬,如关于怎样建立家庭人伦关系曰:“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于此可见各体文章骈化之深。他为特立孤行的陶渊明所撰诔文,其中叙渊明立身行事道:
  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 ……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欤!
  语虽骈偶,却不失自然萧疏的风神。
  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所作《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是这种奇丽风格的代表。《芜城赋》通过广陵今昔盛哀的强烈对比,表达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民生的悲叹,极富抒情力度,如写芜城今昔巨变曰:
  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戈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
  时空的交错迭映,更增迷乱绝望的悲情,因而归结为:“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登大雷岸与妹书》虽名为家书,其实是期待文人共赏之作,因而作者借此着意显示才情,其中精彩的对句颇多,如“涂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悲风断肌”;“滔滔何穷?漫漫安竭?创古迄今,舳舻相接”;“寒蓬夕卷,古树云平”,莫不穷形写态,感慨横生。鲍照摹状写情的成就对齐梁之文也颇有影响。
  史传文学的递嬗之迹,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进程。魏晋以来,著史而享有盛名的,莫过于晋陈寿《三国志》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寿,史称其 “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本传),刘勰说他“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文心雕龙·史传》)。他的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如所撰《诸葛亮传》末“评曰”的一段文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在修辞上排比振荡,却无刻意求工之嫌。范晔撰《后汉书》,有心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富于篇翰之美,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
  以“深得文理”而著称的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其文章本身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末,具有议论文的性质,却采用骈文的体裁。在刘勰之前,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已有骈偶成分,但不完全。刘勰汲取魏晋以来以骈俪偶语论事析理的经验,从而使骈文说理的艺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文学实践既可直接印证其折衷通变的文学思想,而他的理论建树也植根于其创作心得。如《物色》篇论心物之关系曰: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命意遣辞,洞悉创作的精微过程,亦颇有文采。全书各篇末均有赞,为八句四言韵语,尤能显示文才,如此篇赞曰:“水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纲。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既有理趣,亦富诗意,难怪纪昀对之十分欣赏,评曰:“诸赞之中,此为第一。”刘勰著书时抱有能为 “时流所称”的热切愿望,他着意显耀骈文之才,也受到当时文坛骈化潮流的一定影响。
  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南史·庾肩吾传》:“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其“新变”的意义是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并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上,从而变以往自然的巧合为人工的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的道路。永明声律说对诗体转变的影响特著,形成了所谓“永明体”;而对文章的韵律之美也起着强化的作用,文章写作更注重声调谐和之美。《梁书·王筠传》记载王筠评沈约文一事:“约制《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筠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踡’,约抚掌欣抃曰:‘仆尝恐人呼为霓(五鸡反)。’次至‘坠石磓星’及‘冰悬埳而带坻’,筠皆击节称赏。约曰: ‘知音者希,真赏殆绝,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即为一例。
  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对于文笔的辨别,发生于宋齐时期。颜延之认为: “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引录)肯定“笔”的文学性,并将经典与文笔分别对待,反映了文学的自觉意识。至于文与笔如何区分,正如刘勰所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同上)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标准。不过,随着宋齐以来美文的衍化,原来无韵的文体也或多或少地显出韵律上的经营,笔与文既有区别又有沟通。梁时萧绎重新提出对“文”的界定:“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篇》)这对原来文笔之辨的纯形式标准有所超越,而且由于追究的是“文”的实质,因而是兼容文笔而言,如任昉、陆倕之笔就被视为上乘之“文”(见同上)。
  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提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本人在创作上也有探求新变的具体实践。其《自序》称:“少来所为诗赋,则《鸿序》一作,体兼众制,文备多方,颇为好事所传。”这里反映出处理文体的灵活姿态。张融更尖锐地宣称:“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常有其体。”(《门律自序》)“常体”往往意味着从前代作品中归纳出的定式,而他所欣赏的却是“不阡不陌,非途非路”以及“不文不句”的创作方式。这种意识也是以齐梁文学较善于创变为背景的。
  齐梁文章善于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各竞新巧。在齐梁前期笔力健爽的作家,以江淹和任昉为代表。江淹的《别赋》与《恨赋》构思新颖,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别赋》描写了富贵、任侠、从军、去国、夫妻、方外、恋情等各种离别情景,《恨赋》描绘了帝王、列侯、名将、美人、才士、高人等各种人的遗憾,既充分发挥赋体空间结构的优势,又能以情感主线加以贯穿,因而有纵横排宕的气势。赋中的藻饰恰到好处,如《别赋》中写恋人之别曰: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文字清浅婉丽,汲取了《诗经》风诗的情韵。江淹赋中也有修辞奇警之处,如《恨赋》中“孤臣危涕,孽子坠心”一联,《文选》李善注曰:“心当云危,涕当云坠,江氏爱奇,故互文以见义。”
  任昉擅长辞笔,史传称他“颇慕傅亮,才思无穷,当时王公表奏,无不请焉” (《南史》本传)。虽多出于应酬,但措辞得体,骈文技法高超,与一代词宗沈约并称,有所谓“沈诗任笔”之誉。《奏弹刘整》一文在他的作品中非常别致,文中录用刘寅妻范的诉辞,全为当时口语,而作者的案语则属于理圆事密的骈文,构成雅俗合体的形态,使人耳目一新。另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借钟山神灵之口,使用赋体手法,生动地刻划出一位假隐士的嘴脸,并予以嘲讽,在当时俳谐性的杂文中很有代表性。
  作为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还要提到诗体赋。这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愍衰草赋》有一半的篇幅使用五言诗句式,显示出五言诗与赋的有机融合。另外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有“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之句。其后庾信的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如首段曰: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末段曰: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这种形式更为唇吻遒会,是对诗赋界域的一种消解。另外,作为诗赋或诗文的交互影响,宫体诗的风调也进入辞笔之中,有些赋在题材的处理方式上就已宫体诗化了,如萧纲既作有《咏舞》、《咏独舞》等诗篇,也有《舞赋》,都写得轻艳丽靡。这种文风发展到极致,以徐陵《玉台新咏序》为代表:
  至若宠闻长乐,陈后知而不平;画出天仙,阏氏览而遥妒。至如东邻巧笑,来侍寝于更衣;西子微颦,将横陈于甲帐。陪游馺娑,骋纤腰于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于度曲。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反插金钿,横抽宝树。…… 惊鸾冶袖,时飘韩掾之香;飞燕长裾,宜结陈王之珮。虽非图画,入甘泉而不分;言异神仙,戏阳台而无别。真可谓倾国倾城,无对无双者也。
  显示出绮章绘句、揣合低昂的技巧,全序的靡丽风情与《玉台新咏》一书的 “艳歌”性质也相当合拍。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这时期文人笔下的山川景物,往往更富情韵。如丘迟《与陈伯之书》收到“强将投戈”的奇效,在于不仅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其中最动情的一段为: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对江南风物寥寥数笔的勾勒,足以撩动对方的乡土情思。再如吴均《与宋元思书》曰: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史称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斅之,谓为‘吴均体’”(《梁书》本传)由于其辞笔工丽而不拘忌的特点,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得到传神写照。像这样在书信体中以描摹山水为归趣的作品,前代也不多见。“吴均体”的“古气”,是对齐梁翰藻的一种变化,和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一种回应。同样为人所乐于诵读的短札,还可举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笔调清新自然,可谓延续了谢灵运吐言天拔的一面。这在雕缛成风的南朝文坛,尤为可贵。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袁行霈等,来源:中国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下一篇《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