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26
858

郭进拴|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鉴赏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是其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此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在于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人日为农历正月初七日,在唐代,民间相当重视人日节,此时节不仅用于祈祥祝安,还增添了思亲念友的氛围。高适与杜甫早在开元末年便意气相投,且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之乱起,高适展示出谋略与才识,受到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很多。但后来他因“负气敢言”遭谗毁,被解除兵权。乾元二年,杜甫流离至成都,高适寄诗问讯并馈赠粮食。上元元年,高适改任蜀州刺史,杜甫前往看望,短暂的相聚加深了二人别后的相思。次年人日,高适写下此诗寄给杜甫。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通过韵脚的变换,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

首段“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遥怜”的“怜”字,体现了二人深厚的感情,是全诗的情感核心。“思故乡”,既表达了高适自己的思乡之情,也遥念着杜甫的思乡之苦,满目疮痍的中原,是他们共同的故乡。春天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是令人愉悦之景,然而对于漂泊异地的游子来说,却容易撩动乡愁,让人“不忍见”,一见便“断肠”,生动地描绘出思乡情绪的浓烈。

中间一段“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感情复杂,有不平、忧郁,还有如大海行舟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换用仄声韵,与内容十分协调。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他却远离京国,身在南蕃。尽管如此,他的爱国热忱未减,面对动荡时局,自然“心怀百忧复千虑”。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蜀中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百忧千虑”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在对今年人日彼此空相忆念的感慨中,更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担忧,世事难料,明年此时不知人在何方。

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诗人自叹年轻时曾如谢安隐居东山,本以为书剑学成能有所作为,没想到岁月流逝,自己竟老于宦途风尘之中。如今老迈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却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无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和发自肺腑的真情。它将怀友思乡之情、世事难料之叹以及自身无所作为之憾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高适诗歌笔力雄健、情感真挚的特点,是唐诗中的佳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高适《燕歌行》鉴赏

下一篇郭进拴|高适《封丘作》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