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高适《燕歌行》鉴赏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26
838

郭进拴|高适《燕歌行》鉴赏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其“第一大篇”,更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此诗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战败却谎报军情之事而作,诗人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颇深,遂创作此篇。

## 一、思想内容
### (一)对将士英勇的赞颂与对战争残酷的揭露
诗开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展现出军情紧急,将士们怀着壮志豪情辞别家人奔赴战场。“男儿本自重横行”体现出将士渴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然而,“相看白刃血纷纷”等句则直面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将战争的惨烈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种对将士英勇的歌颂与对战争残酷的揭露,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 (二)批判将领腐败与军中不公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全诗的关键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死伤过半;另一边却是将领们在营帐中欣赏美人歌舞,寻欢作乐。这一对比尖锐地指出了军队内部的阶级分化与腐败现象,暴露了盛唐边塞背后的制度弊端。将领的骄逸轻敌、不恤士卒,是导致战事失利的重要原因。

### (三)对士兵苦难的深切同情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从征人和思妇两个角度,展现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戍边将士长期在外,辛苦劳累;家中少妇日夜思念,肝肠寸断。诗人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写,反映了战争对家庭的撕裂,凸显了个体在宏大战争叙事中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士兵苦难的深切同情。

### (四)对和平的渴望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借汉代名将李广之典,既讽刺了当今无能的将领,也寄托了对良将安边、止戈为武的理想。李广爱兵如子,能够带领士兵保卫边疆,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诗人对李广的怀念,体现了他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家国情怀在诗句中得以交织体现。

## 二、艺术特色
### (一)多重对比强化批判力度
诗中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生死对比方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半死生”与“犹歌舞”形成了巨大的悬殊,强烈地批判了将领的腐败和军中的不公。时空对比上,前线“杀气三时作阵云”,描绘出战场上杀气腾腾、乌云密布的紧张氛围;而后方“玉箸应啼别离后”,则展现出思妇的哀怨与悲伤。这种前后方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使读者更能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不同人群带来的不同影响。

### (二)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全诗以乐府旧题展开叙事,按照出征、战败、被围、死斗的顺序,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在叙事过程中,又穿插了抒情的语句,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等,直抒胸臆,打破了单纯叙事的框架,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叙事为抒情提供了背景和依托,抒情则使叙事更具感染力,两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 (三)意象雄浑与细节真实并存
诗中既有宏大的场景描写,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展现出军队出征时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的壮观场面,营造出边塞的苍茫与雄浑;也有细腻的细节刻画,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枯草、孤城、落日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苦、悲凉的氛围。大场景与小细节相互结合,虚实相生,烘托出了诗歌悲壮的氛围。

### (四)用典深化历史纵深感
“至今犹忆李将军”运用了李广的典故。李广是汉代的名将,他善于用兵,爱护士兵,为保卫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诗人借用这一典故,将当下边塞战争的困境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暗示了治乱循环的无奈。同时,也通过对李广的怀念,批判了现实中将领的无能和腐败,使诗歌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

### (五)语言刚健与节奏跌宕
在语言上,诗歌刚健有力,具有豪放的特质。例如“男儿本自重横行”“相看白刃血纷纷”等语句,简洁明快,富有力量感。在节奏方面,全诗四句一转韵,平仄交替,如“烟尘飞”转“常轻敌”,这种节奏变化模拟了战鼓的节奏,使诗歌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诗中还运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山川萧条极边土”,打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更凸显了边塞诗的豪放特质。

## 三、总结
《燕歌行》以“悲壮”为内核,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它既赞颂了边塞将士的忠勇,又撕开了盛唐光环下的阴暗褶皱,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在艺术上,通过多重对比、叙事与抒情交融、意象运用、用典以及独特的语言和节奏等手法,将个人命运、阶级矛盾与家国兴衰熔铸一体,堪称唐代边塞诗中“诗史”精神的典范。诗中“战士”与“美人”、“沙场”与“帐下”的强烈反差,至今仍是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诘问。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戎昱《早梅》鉴赏

下一篇郭进拴|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鉴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