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高适《封丘作》鉴赏
## 一、诗歌原文
《封丘作》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 二、创作背景与诗人心境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他早年仕途坎坷,生活闲散困顿。直到天宝八载(749 年),将近五十岁时,才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然而只得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这让他大失所望。此诗便创作于他任封丘县尉期间,具体时间在天宝九载(750 年)秋他在封丘任上送兵到蓟北至天宝十载(751 年)春天返回期间,真切地反映了他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渴望归隐的心情。
## 三、诗歌内容剖析
### (一)首段:自叙本心,表明不堪作吏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诗人开篇便自叙原本是在孟诸泽野以渔樵为生的人,一生向往悠闲自在的生活。“乍可”“宁堪”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表达出他宁愿在草泽中狂歌,也不堪忍受在尘世中做小吏的痛苦。这四句高亢激越,是他压抑已久的情感的爆发。县尉职位卑微,对于抱负远大的高适来说,无异于陷入风尘,他不由怀念起往昔在孟诸“混迹渔樵”的自由生活,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 (二)第二段:现实困境,申述不堪作吏之由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诗人原本以为小县城没什么可做的,却没想到公门中的事务都有严格的期限。“拜迎长官”时的阿谀奉承让他心力交瘁,“鞭挞黎庶”更使他心生悲叹。这两句对仗工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朽黑暗,也体现了诗人洁身自爱的操守和对百姓的同情。
### (三)第三段:家庭反馈,萌生归隐之念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诗人满心悲苦地向家人倾诉,却换来全家的嘲笑,他们认为现实就是如此。这让诗人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奈,于是他决定抛弃世情,归隐田园,靠耕种南亩之田为生。家人的“笑”,反衬出诗人的迂阔真率和不谙世事,也凸显了他正直、纯朴的心灵。
### (四)第四段:欲归不能,更增归隐向往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诗人虽梦想着故乡的旧山,却因奉君命而暂时无法归去。他联想到汉代的南昌尉梅福,虽竭诚效忠、屡次上书,却徒劳无功,又想起欣然赋《归去来》的陶潜,更加坚定了归隐的决心。这一段与首段遥相呼应,使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 四、艺术特色
### (一)语言质朴自然
全诗运用质朴无华、毫无矫饰的语言,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的情感真实地展现出来。这种自然的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痛苦与无奈。
### (二)结构严谨,波澜起伏
全诗分为四段,以“不堪作吏”为核心。首段表明不堪作吏的缘由,第二段从现实角度申述,第三段提出归隐愿望,第四段因客观阻碍而更向往归隐,各段之间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同时,诗歌的情感也有起伏变化,从开篇的愤慨到中间的沉痛压抑,再到最后对归隐的向往,情感奔泻而又有回旋跌宕之姿。
### (三)句法灵活,旋律优美
在句法上,每段四句的一二句为散行,三四句是对偶,交互使用,使诗歌既流动又凝重。四段相连,形成反复回环的旋律。对偶的运用不仅使诗句对仗工整,而且诗意连贯,语势生动自然。此外,全诗每段一韵,平仄相间,随着情感的变化,音韵也起落有势,增加了诗歌的声调美感。
## 五、总体评价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高适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正是这一评价的典型体现。它情意真挚,气势充沛,造语挺拔。通过对出仕后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同时,诗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