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三十二)王维《竹里馆》鉴赏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短短二十字,却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远的精神内涵。
## 一、创作背景与心境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曾言“晚年好静,万事不关心”,此诗便是他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诗人在清幽宁静的辋川,于心灵澄净之时,与竹林、明月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从而命笔成篇,诗中自然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的真挚喜爱和不受俗世纷扰的超然心境。
## 二、平淡笔墨中的精妙意境
这首诗乍看之下,用字造语极为平淡。写景仅用“幽篁”“深林”“明月”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写人也只用“独坐”“弹琴”“长啸”概括人物活动。对月亮用“明”字形容,“篁”与“林”重复写竹林,看似毫无新意巧思,随意平常。然而,正是这种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意境。
起句“独坐幽篁里”,一个“独”字贯穿全篇,立刻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悠然独处的状态。“幽篁”强调了竹林的幽深,《楚辞·九歌·山鬼》中“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便描绘出了其幽深之状。“竹里馆”是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仅这一句就塑造出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弹琴复长啸”,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里馆中,一边弹琴,一边长啸。王维本是著名音乐家,考取进士后曾任太乐丞,此时他弹琴并非供人欣赏,而是抒发怀抱。“长啸”拖长声音吟唱诗歌,可见弹琴尚不足以抒发情感,于是接着吟唱。弹琴和长啸不仅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也反衬出月夜竹林的幽静。
## 三、独特视角下的精神寄托
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自己僻居深林,无人知晓,但并不感到孤独,因为有明月相伴。这里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诗人高雅的志趣不易引起他人共鸣,而明月的出现,仿佛是知音的陪伴。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人不知”与“月来照”形成对照,明月点破暗夜,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份温暖与慰藉。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体现了诗人以佛家慈悲为怀的视角观照万物。明月有情,它探照幽林,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亲近。此时,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 四、艺术特色与整体美感
《竹里馆》虽篇幅短小,但艺术特色鲜明。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美在神不在貌。诗的意境清新静谧,竹林幽静,月光皎洁,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诗兴大发,仰天长啸,却只有明月相知,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在语言上,平淡中见韵味。单句拆开看平淡无奇,整体却内含无法言喻的意境。诗的意境形成,得益于作者心性与所写景物特质的一致,外在景与内心情融合无间。这种自然平淡的风格美与意境美相辅相成,使其成为千古佳作,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王维的《竹里馆》宛如一幅清幽的水墨画,展现出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也让读者在平淡的文字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与精神的超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