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二十九)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1-03
587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二十九)王维《鹿柴》鉴赏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后期山水诗代表作,出自其五绝组诗《辋川集》。此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绘画境界,体现了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邃的思想内涵。

## 一、创作背景与心境
王维晚年隐居于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经历仕途沉浮后,他对尘世喧嚣心生疏离。在此期间,他与好友裴迪对辋川二十处胜景逐处题咏,编成《辋川集》,《鹿柴》便是其中之一。诗中“空山不见人”的寂寥,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他内心对尘世的超脱,以及禅宗“空观”思想的投射。

## 二、诗境分析
### (一)“空山不见人”
“空山”并非指物理上的空旷,而是精神层面的超脱之境。与王维其他诗作中的“空山”相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此处的“空山不见人”则更显空寂清泠,宛如太古之境。这种“空”既是视觉上的无人之境,也是诗人心境澄明无碍的体现。

### (二)“但闻人语响”
以声破静,却更显空寂。寂静的空山本应充满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声音,但此时却杳无声息,偶尔传来的人语声,因山深林密看不到人影。空谷传音,难以定位声源,恰似禅宗“无住生心”的哲思,声音来去无踪,如世间万物缘起性空。这“人语响”以局部、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长久的空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万籁俱寂,空寂感更加突出。

### (三)“返景入深林”
“返景”即夕阳返照的光,光线斜射入幽深的树林,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王维以画家的敏锐视角捕捉这一光影变化,深林本就幽暗,斜晖如利剑劈开黑暗,但“返”字暗示了夕阳转瞬即逝,光明终将让位于黑暗,暗合佛家“无常”观。

### (四)“复照青苔上”
青苔生长在阴湿之地,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隐忍。斜晖映照在青苔上,一抹暖色点染了幽暗的深林,但“复”字强化了光影的瞬息万变。这微小的物象承载着宏大的意境,展现了禅宗“一花一世界”的宇宙观。

## 三、艺术特色
### (一)以动衬静的辩证法
诗的前两句以“人语响”反衬“空山静”,后两句以“返景”反衬“深林幽”,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反差。这种手法源于王维对自然声响的敏锐感知,与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桂花飘落之轻衬春山之静的手法异曲同工,使诗歌的幽静意境更加突出。

### (二)光影的绘画性表达
王维本身是画家,深谙光影造境之妙。此诗如同一幅水墨小品,远景的空山、中景的深林、近景的青苔,层次分明,斜晖如金线贯穿画面,形成独特的视觉结构。苏轼“诗中有画”的评价,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 (三)音乐的节奏感
全诗四句,每句五字,节奏短促如鼓点。首句“空山不见人”以平声收尾,营造出空旷感;次句“但闻人语响”以仄声收尾,突显声音的突兀。这种节奏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 四、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
《鹿柴》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蕴含着王维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禅宗思想的体悟。诗中通过营造空寂幽深的境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同时,诗中的“空”“无常”等观念,体现了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引导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总之,王维的《鹿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空灵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二十八)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三十)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