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二十五)《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鉴赏》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倾慕。
## 一、诗题与背景
诗题点明了时间是春日,人物有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事件是前往新昌里拜访吕逸人却未遇。裴迪是王维的知交,二人早年同居终南山,常相唱和,后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情谊深厚。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长安城东南的外郭城门“延兴门”内,紧挨着“乐游原” 。吕逸人是一位姓吕的隐士,其事迹不详。
## 二、诗歌内容分析
### 首联:“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诗人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来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将吕逸人的隐居之地描绘成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尘世纷扰的世外桃源。“一向绝风尘”强调了吕逸人长期远离尘世的生活状态。接着,诗人点明自己在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一虚一实,既营造出一种神秘、清幽的氛围,又为下文的拜访不遇埋下伏笔。
### 颔联:“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此联运用典故,“不敢题凡鸟”化用了三国时杨修解“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字谜的故事,这里表示诗人对吕逸人的敬重,不敢轻易在门上题字。“看竹何须问主人”则化用了王徽之爱竹的典故,王徽之曾路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有好竹,即便不认识主人,也要进去看竹。诗人以此表明自己对吕逸人高雅情趣的认同,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洒脱、不拘小节的态度。这两句诗饶有幽默感,在表达对吕逸人的敬仰之情的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 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这是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典型体现。诗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城上的青山仿佛就在屋里,触手可及;东家的流水潺潺,流入西邻。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城上”与“屋里”、“东家”与“西邻”均自相对仗,而又共同与邻句相对仗,使诗歌的节奏更加明快,语气更加流畅。
### 尾联:“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尾联进一步刻画吕逸人的形象。“闭户著书多岁月”写出了吕逸人潜心著书、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他的淡泊名利和学识渊博。“种松皆作老龙鳞”则通过描写吕逸人亲手栽种的松树,树皮如老龙的鳞片一般,暗示吕逸人在这里生活的时间之久,同时也象征着他的坚韧和高洁。这两句诗既是对吕逸人的赞美,也是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三、艺术特色
### 虚实结合
全诗在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如首联中,“桃源一向绝风尘”是虚写,描绘出吕逸人隐居之地的理想境界;“柳市南头访隐沦”是实写,点明了诗人拜访的地点。颔联和颈联也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层次感。
### 用典自然
诗中运用了多个典故,但诗人并非生硬地堆砌,而是将典故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如“不敢题凡鸟”和“看竹何须问主人”两个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更具文化韵味,同时也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吕逸人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 对仗工整
作为一首七言律诗,诗歌对仗工整,尤其是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城上”对“东家”,“青山”对“流水”,“如屋里”对“入西邻”,对仗十分精巧,体现了王维高超的诗歌技巧。
## 四、情感表达
整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诗人通过对吕逸人隐居环境的描绘和其生活状态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维虽然在仕途上有一定的成就,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向往着一种宁静、自由的生活。吕逸人的隐居生活正好满足了他的这种精神需求,因此,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王维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体现。
总之,《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是王维诗歌中的佳作,它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王维诗歌的魅力,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唐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窗口。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