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骆宾王〈咏蝉〉鉴赏》
《咏蝉》,又名《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创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 年)。当时,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此诗以蝉自喻,情感深沉,艺术价值颇高,是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
## 一、情感内涵
### (一)高洁品行却蒙冤的哀怨
诗人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在古人的认知里,蝉栖高饮露,是清高洁白的象征。骆宾王借此表明自己如蝉一般品行高洁,然而却“遭时徽纆”,无辜入狱,内心充满了哀怨悲伤之情。如“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直接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品质,却无人相信,渴望有人能为自己辨明冤情的强烈愿望。
### (二)对时光流逝与仕途坎坷的感慨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将蝉的“玄鬓”与自己的“白头”进行对比。蝉依旧是青春焕发,而自己却历经政治上的种种折磨,青春不再,头上增添了白发。这不仅表达了自伤老大的情感,更让诗人回想起自己少年时也曾如秋蝉般高唱,渴望有所作为,然而如今却一事无成,甚至入狱,流露出对仕途坎坷的愤懑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三)对政治环境压迫的控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上是在写蝉,实则托物言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象征着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飞难进”比喻诗人在政治上的不得意,仕途受阻,欲诉无门;“响易沉”则比喻自己的言论受到压制,有志难酬,心迹难明。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所处的艰难困境和对这种不合理政治环境的控诉。
## 二、艺术特色
### (一)物我一体的比兴手法
整首诗以蝉为核心意象,运用比兴手法,将蝉的形象与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情感紧密相连。诗的开篇“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蝉声引发客思,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凄恻的感情。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纯用“比”体,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物我浑然一体。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再次将蝉与诗人融为一体,蝉的高洁无人相信,正如诗人的清白不被人理解,进一步深化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 (二)自然巧妙的用典
诗中多处运用典故,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表意更加含蓄。如“白头吟”,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一典故,不仅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忱,还进一步表明自己屡次被贬、仕途坎坷的凄凉现状,“白头吟”三字起到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 (三)严谨优美的对仗
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咏蝉》对仗严谨,音律优美。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西陆”对“南冠”,“蝉声唱”对“客思深”,句法上形成对偶,在点明秋蝉和自己的身份的同时,也展现出诗歌的整齐美和节奏感。颔联“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不堪”与“来对”相互呼应,对仗工整,将物我关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露重”对“风多”,“飞难进”对“响易沉”,对仗极为工稳,且句句咏蝉,句句喻己,使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 (四)直抒胸臆与含蓄委婉相结合
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冤屈和渴望昭雪的心情,是直抒胸臆的体现。而在前面的诗句中,诗人则多采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如通过比兴、用典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蝉的描写之中,让读者在品味诗歌意象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这种直抒胸臆与含蓄委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富有韵味。
骆宾王的《咏蝉》以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高洁品行、渴望昭雪沉冤的精神品质。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