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二)《王绩〈野望〉鉴赏》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代表作,此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出彷徨、孤独和苦闷的心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一、创作背景与体裁特色
王绩由隋入唐,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这首诗大概作于他辞官隐居东皋之时。《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早于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六十余年,体现了王绩勇于尝试新形式的创作精神。律诗这一体裁在他的笔下已较为成熟,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经过情 - 景 - 情的反复,使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 二、诗歌内容与情感分析
### (一)首联:情起彷徨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开篇点明时间是薄暮,地点在东皋。东皋是王绩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此地,自号“东皋子”。“徙倚”描绘出诗人徘徊不定的状态,“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百无聊赖、彷徨无依的心情。诗人在薄暮时分登高远望,本应能获得闲适之感,但内心的迷茫与孤独却如影随形,为全诗奠定了惆怅的基调。
### (二)颔联:景显萧瑟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人从宏观角度描绘秋山黄昏中的景物。深秋时节,所有的树木都呈现出枯黄憔悴之色,每一座山头都被夕阳的余晖所笼罩。黄色的树与黄色的光,构成了一幅色彩暗淡、萧条的画面,给人以荒凉、落暮之感。这是诗人野望中所见的远景,借景渲染出萧瑟的情怀,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和伤感。
### (三)颈联:景添生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此联转向近景描写,描绘了山村的牧人和猎人在暮色苍茫中归来的生动情景。牧人驱赶着牛犊回村,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野禽回家,偶尔传来的牛马嘶鸣声,衬托出北方山村的宁静与荒凉。这两句诗使整个画面活跃起来,展现了恬静山野中的欢乐气氛。然而,这种热闹是属于牧人和猎人的,诗人置身其中,更显寂寞和孤寂,从反面衬托出他郁闷孤单的心境。
### (四)尾联:情归隐逸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心境。尽管在家乡隐居,本应与一些农人、樵夫有所交往,但此刻诗人却觉得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于是,他想到了伯夷、叔齐,像他们那样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过隐居的生活。诗人以“采薇”的典故,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自己隐逸山林的志向,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 三、艺术特色
### (一)情景交融
全诗将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联和尾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以情驭景。诗人通过对山野秋景的描绘,将自己的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复杂情感。例如,颔联的萧瑟秋景与诗人的忧郁心境相呼应,颈联的热闹场景则反衬出诗人的寂寞,尾联的隐逸之思更是在前面景物描写的基础上自然生发。
### (二)动静结合
诗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颔联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静态的秋景,展现出山林的宁静与寂寥;颈联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则描写了动态的场景,使整个画面活跃起来。动静相宜,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山居秋晚景色图。
### (三)语言质朴
王绩的诗风朴素自然,《野望》也不例外。诗中用词简洁平易,没有齐梁诗歌的华靡浮艳之习。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语言直白,却能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山间的景色;“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以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乡村生活的场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 四、诗歌的地位与影响
《野望》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摆脱了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王绩能在初唐时期写出如此成熟的五言律诗,早于律诗定型的沈佺期、宋之问,说明他是勇于尝试新形式的诗人,对近体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其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和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对唐代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王绩的《野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山野秋景的美丽,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彷徨与孤独,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