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六)《<杳杳寒山道>鉴赏》
《杳杳寒山道》是唐代诗僧寒山的经典之作,全诗意境高远、风格清冷,以清淡笔触描绘寒山深处的清冷景象,深沉寄托内心情感,展现出诗人独特的精神追求。
## 一、诗人与创作背景
寒山乃贞观(一说大历)时代的诗僧,长安人,出身官宦人家,多次科举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浙东天台山寒岩。他的诗多写刻于山石竹木之上,现存三百余首。其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演说佛理外,多描述世态人情与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杳杳寒山道》便是其风格的典型代表。
## 二、诗歌内容分析
### (一)首联:“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开篇以“杳杳”“落落”两个叠字,奠定了全诗冷寂的基调。“杳杳”描绘出山路的深暗幽远,给人一种神秘、深邃之感;“落落”则展现出涧边的寂寥冷落,空旷而孤寂。诗人以冷峻的自然景象起笔,将读者带入一个寒冷清寂的山林世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彻骨的寒意与孤寂。
### (二)颔联:“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此联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啾啾”是鸟儿的啼鸣声,本应充满生机,但在这寂静的山林中,却更凸显出环境的空寂。“寂寂”强调了山林中无人的冷清,偶有鸟鸣不仅没有打破这份寂静,反而使孤独的氛围更加浓厚。这一联映射出诗人淡泊尘世、避喧入静的心境,他远离尘世喧嚣,在这无人的山林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 (三)颈联:“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淅淅”形容风声,“纷纷”描绘雪花飘落的状态。冷风轻拂面庞,雪花纷纷堆积在身上,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山中环境的恶劣与寒冷。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作为修行者,能够忍受清苦,坚守内心的清凉与自持。风雪交织的景象,使诗境愈发空灵肃穆,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坚定。
### (四)尾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朝朝”“岁岁”两个叠字强化了时间的延续感,表现出诗人与世隔绝的状态。他身处山林之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不知道春天的到来,不再关心四时更替和尘世喧嚣。这体现了诗人将生命置于山林孤寂之中,达到了无我忘情的境界,形成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姿态,表达了他对修行和内心清净的执着追求。
## 三、诗歌整体意境与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寒岩深处的清冷画卷,从幽暗的山道、冷寂的涧边,到偶尔的鸟鸣、凛冽的风雪,再到对时光流逝的无感,层层推进,展现出自然的精妙与内心的深沉。诗人以空寂之景传达出对红尘的疏离与放下,在冷峻孤绝的世界中,蕴含着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修行和内心清净的向往。
## 四、写作特点
### (一)叠字的巧妙运用
这是本诗最突出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如“杳杳”“落落”“啾啾”“寂寂”“淅淅”“纷纷”“朝朝”“岁岁”。从词性上看,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各不相同;从描摹对象看,涉及山、水、鸟、人、风、雪、境、情等,变化多姿。这些叠字不仅使诗具有整齐的形式美,增进了感情的强度,还带有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使诗笼罩着浓烈的气氛。同时,借助音节的复沓,让诗读起来和谐贯串,一气盘旋,把分散的山水、风雪、情境等组织成一个整体。
### (二)传统表现手法的运用
运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传统手法。诗中通过对寒山道周围的山水、鸟鸣、风雪等景物的描写,渲染出冷寂、幽远的气氛,从而烘托出诗人超然物外、冷淡孤寂的心情,使情感与景物完美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三)语言风格
承袭六朝乐府民歌的风格,语言浅显而富有表现力,句句如话,却意蕴深长。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深刻的意境和复杂的情感,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总之,《杳杳寒山道》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五言古诗,它以独特的视角、精妙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唐代诗僧寒山的诗歌风格和精神境界,值得细细品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