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八)《卢照邻〈长安古意〉鉴赏》
《长安古意》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初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与诗人的内心世界。
## 一、内容概述
诗人以铺陈的笔法,描绘了当时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开篇描绘了长安大道上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展现出贵族们的奢华出行。接着描写了长安的建筑、自然景色以及人们的生活片段,如“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营造出一种绚丽多彩的氛围。
诗中还刻画了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如“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揭示了他们的荒淫无度和执法机构的失职。同时,也写到了将相们在政治上的专横,“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指出“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暗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哲理。最后,诗人以“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自况,将自己的清贫自守与权贵的奢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
## 二、艺术特色
### (一)赋法的运用
《长安古意》主要采用赋法,但并非平均使力、铺陈始终,而是有重点、有细节的描写,回环照应,详略得宜。诗人对长安的繁华景象、权贵的生活等进行了详细的铺陈,如对车马、建筑、人物服饰等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在结尾处,则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二)节奏韵律
诗一般以四句一换景或一转意,诗韵更迭转换,形成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这种节奏变化使诗歌富有动感和张力,避免了单调和冗长。例如,在描写繁华景象时,节奏明快,展现出热闹的氛围;而在表达感慨时,节奏舒缓,引发读者的思考。
### (三)语言风格
此诗的词采富丽华赡,但终不伤于浮艳。句丽词清,不流于浮艳无实,委婉顿挫,韵味深厚。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华丽辞藻,如“龙衔宝盖”“凤吐流苏”“金茎云外直”等,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同时,又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表达,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
## 三、思想内涵
### (一)讽喻权贵
诗中通过描写权贵阶层的骄奢淫逸和内部倾轧,深寓讽喻之旨。诗人揭露了他们沉迷声色、专权跋扈的行径,如“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影射了唐高宗时期朝堂的党争乱象,批判了吏治松弛的现象。
### (二)感慨世事无常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诗人以自然变迁隐喻人世荣枯,深化了对繁华易逝的感慨。昔日的金阶白玉堂如今已化为青松,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警示人们荣华富贵是短暂的。
### (三)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结尾处,诗人以扬雄“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自况,通过对比权贵的奢靡与文人的孤寂,表达了对不慕荣利、潜心学问的赞赏,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诗人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政治上的坎坷失意使他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牢骚不平之气。
## 四、历史地位
《长安古意》在初唐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此诗虽然还是受到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但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句丽词清,不流于浮艳无实。明胡震亨说卢照邻的诗“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长安古意》正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研究。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