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品如松石香在骨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2-19
53613

品如松石香在骨

——仝葆银先生回忆录序


       我的老领导,原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仝葆银先生用数十年心血和汗水精心创作的回忆录出版在即,嘱我写序。

       我一听就笑着说:“老领导啊!我只是个无名小卒,你应该请个大家名流来写。”

       老领导说:“你就行!因为你比谁都了解我。”

       这话当真,当年老领导任临汝县县长时,为了我的工作调动,可是费了很大的心思,他破例把临汝县文联的秘书长调到土地局当科长,空出一个编制把我调到临汝县文联。他还特批经费支持临汝县文联与《河南日报》社联合举办汝河笔会、创办《风穴文艺》,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他还大力支持我创作并出版了散文集《汝州风貌》。他任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看了我写的电视连续剧剧本《无品乡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当场协调拍摄资金,还亲自到县、乡选拍摄景点,令我非常感动。


       老领导的回忆录从他上学写起,到参加工作,在汝州任基层工作人员,到临汝县县长、汝州市委书记,再到平顶山市任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直写到退休。全书共十几万字。


       茫茫宇宙,大至日月星辰,小至鱼鸟山溪,万事万物都有着它们自己的空间定位,并各自按照自己特有的轨迹运行着。作为宇宙间万物之灵的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时空定位。曾经来到过,现在生活在和以后将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人生定位——即人生坐标。有的人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在了权上,有的定在了金钱上,有的定在了庸碌无为、无所事事上,有的定位在名利上,有的定位在为社会造福上……人生定位的多样性,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性。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仝葆银的人生坐标是“勤于学习、严以律已、干事创业、造福于民。”我从他那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中,从他那充满哲理带有辩证色彩的言语中,透过他走过的一步步刚正踏实的足迹,我们看到了他给自己确立的人生坐标并非虚夸,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有目共睹、令人望而起敬的闪光标。


       仝葆银先生仪态儒雅,风度翩翩,俨然一介书生。但是,如果与他深入交谈,你就可以发现他又是那样的坚强与刚毅。他博学多识,讲起话来佳句叠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有人说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有“儒将风度”;有人说他才思敏捷,想像丰富,有“诗人气质”…… 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处处闪烁着灿烂的火花;他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步步高唱着雄壮的生命之歌。他奋进的正气,奉献的精神,率直的品格,务实的作风,在与他一起工作和接触、认识的人中有口皆碑:


         “他经历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忠诚实在,把工作交给他放心。”有领导说。

         “他德性好,勤学敬业,会用人,干啥成啥,干得还很出色。”老干部们这样讲。

         “他坚持原则,办事果断,廉洁奉公,是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群众由衷夸奖他。

         “他做人很低调,对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干工作标准高、要求严。”同事们这样称道他。

         “他谦虚谨慎,乐于助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他的工作节奏总比别人快半拍,在日常生活中闪耀着卓越的光彩。”同行们这样评价他。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恩师也。老领导在我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亲自安排我的工作调动,为我鼓足了劲头,也扬起了我人生的风帆,我发誓这辈子非当作家不可!


       1988年初,老领导把我调到汝州市文联工作后,我每每发表了新作品老领导都会祝贺、鼓励一番。每一次发表作品,都给我带来了一阵巨大的喜悦,于是便兴冲冲地买上几本,美滋滋地读上几遍,由衷地感到,搞写作活儿虽苦,滋味却甜。1994年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个向我祝贺的是老领导,他比我还高兴。


        “杏梅傲冬,圃匠何畏风雪日,桃李妆春,园丁欣迎艳阳天”。“育人才苦口婆心似慈母,授知识千丝万缕如蚕。”“以诗书为启后资学派递相承桃李争荣春风含笑,除忠厚无传家宝德辉群托庇桂兰竞茂爱日延厘。”……2000年我调到平顶山后,每次与老领导重逢相聚,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肺腑言,这里没有职位高低,不分富贵贫贱,只有纯朴的师生情,诚挚的师生爱。


       我心目中的老领导,的的确确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爱心、有血有肉的人,他爱父亲、爱妻子、爱儿女,爱孙子,爱同事、爱人民,爱事业,既像运筹帷幄的将军,又像冲锋陷阵的士兵,既像横刀立马的战将,又像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憨厚,母亲一样的慈祥,父亲一样的宽厚,又有着儒将风度和大丈夫的气慨。老领导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他善良、坚强、决断、深明大义。当灾难接踵而至时,他毅然承担;在遭受挫折时,他毅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他在善良、隐忍和包容之外,也有着男子汉的侠义与豪情。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他身上的道德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在他身上鼓荡着浩然之气!


       老领导的这部回忆录,完全有资格称之为厚书。我之所以说它是一部“厚”书,还有一层含意,即确有“厚重”之感。文中的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作者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廉洁从政、勤于思考的人格力量与思想光芒。虽不敢说书中文章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但就从做人、做事、作行政管理角度而言,确有许多值得推崇之处,其中有不少实用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所识、所思、所感、所悟,也彰显出他对党、对人民、对事业忠诚勤勉的公仆本色。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重大经历,如果又不甘平庸的话,那么他就必须把自身最平常的工作做好做扎实,于平凡中焕发出令人注目的生命之光,这样才无愧于人生。作者出生在唐河岸边,自幼受到严格的家教和质朴文化的熏陶,在多个单位和部门主过政,干得都很出色。


      我与仝葆银先生相识已有20多年了,他很有人格魅力,品行很好,工作很有能力,业绩也很突出,而且文笔也不错,此前只是拜读过他的专著和部分政论文章,近期读了他的回忆录,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过不断努力、不断突破,形成了自己清新流畅、真挚纯朴、意味隽永的艺术风格,实乃可贵。他的作品都传达着他作为一个唐河汉子的心灵史,既叙述又抒情、融写实与升华的呼风唤雨的铿锵话语中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这些题材的艺术功力。仝葆银先生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清醒地走着一条正直阔润、质高开放的艺术道路。他由浅入深地写出了人性化的精致和共鸣。


       从书中也可以看到作者通晓业务、恪守职责、勤勉敬业的特征和精神风貌。像这种凝练中的概括,在作者的书中是非常多的,这是他艺术冶炼的基本功。他的艺术素养能运行到这样精致的状态,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着科学不断的思索和总结。


       先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讲,人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要多融入社会,多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能力。老领导读了不少书,不少好的书,知道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去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他的学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业绩、论文专著中我就能领验到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有思想的人,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实践的人。他的笔调清逸,有景、有情、有忆、有颂、有思。


       他以深情、蕴藉的意境,以细腻的笔墨,把对母亲的深深追忆娓娓道来,如水流淌,如山披影,细腻精微,清越悠长,如泣如诉。情感真实炽烈,立意含蓄深刻。把一种怀念、感恩、追忆、明志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语句凄切动人,富有感人至深的凄壮之美。


       是的,母亲是一艘大船,载着我们驶向大海去追寻生命的奥秘,去探索世界的神奇。母亲是一座高山,蕴藏着万物,哺育着我们成长,强壮我们的身心。母亲是一曲动人的歌,带着我们云游四方,用她那优美的曲调,颂吟着祖国的历史。母亲是一缕春风,吹生着世界万物,盈盈的步履间,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母亲是丝丝春雨,滋润着大地万物。


       仝葆银先生的母亲,从他小时候起就给了他足够的、真挚的爱。她那温和善良的慈母情怀,她那永远微笑着的慈祥的面容,她把人间所有的爱,都无私地给了她的丈夫和儿女。她宁愿自己吃野菜,饿肚子,也要让丈夫和儿女们吃饱穿暖,因为丈夫是家里的靠山,儿女是她也是全家的未来和希望。正是这种温柔动人的爱,从小就渗透在了仝葆银先生的心田里,成为他思想和行动的一种善良、奋发、执着的出发点。


       仝葆银先生的书中有不少关于人生处世,交友共事,淡泊名利等方面的内容,我深有感触,默赞其品。他不求功名富贵,不慕高官达贤,但愿朴实生活。他认真做事,正派为人,不谋私利,品德高尚,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其更显得可亲可敬可赞。


       他的书中闪耀激情的另一个元素或者说特征的是雄浑色彩和雄浑力度。他在书中从不娇情,在潜心营构的布局中隐隐闪出雷声,彰显出男子汉深思熟虑后的果决坚毅之美。读之朗朗上口,思之意境高远。通过进入他书中的曲径回廊,你会触及到他灵魂的核,一种宽厚仁爱之心,一种自信、自强、坦然无畏之状。他把一腔情思都洒在了祖国的山水大地上,他为自己的艺术气质寻找到捕捉到了恰切的对应物,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共生芳华。


        “真性情”、“文人气”、“赤子心”……我用这样的词语称赞仝葆银先生。我认为其作品是对生命魅力的仔细咀嚼和对人生妙谛的执著寻觅,我认为他善于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充溢着达观的人生智慧和雅致的人生情趣,具有深厚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的“文人气”是对当下浮躁、趋利和知识窄化趋向的一种抵抗。文人应该对世界抱有广博的兴趣、不竭而全面的热情,而仝葆银先生身上正体现了这些品质。


       涓涓细流汇成海,辛勤耕耘总丰收。从仝葆银先生的书中能够看出,他对人生历程中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份工作都十分地珍视和投入,无论是挫折还是波澜,都被他当做了艺术的体验。他以诗人的敏锐,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生活的记录、观察和思考,对生活充满无尽的热情,把一切美好的、有益的、有趣的发现都凝注笔端,把对生活的爱尽力传达给有所关注他的人。同时,他的书里也颇有学识,永远都在发现、质疑、思考,让我们看到了老领导宽厚博大的灵魂。


       仝葆银先生是个“杂家”,或者说他是一个综合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他读书的数量之大令我们惊讶,而且他对于古典文化也有着持久的兴趣和较深的钻研,并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仝葆银先生的优势在于,他信任生活,感恩生活,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浸泡、吸纳、感悟和升华。


       通读该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最值得称道的——


       一是让人看到了作者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一名共产党员干部,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是素质上的一个要求,但长期坚持做到也是很不容易的。这在他的书中,都突出的反映出了他的这种认真态度。


       二是作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没有忧患意识的干部,往往极易成为庸碌之辈,严重的还会误国误民。书中很多章节都充满了作者想执政党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的忧患思想。书里深刻地反映着作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未来发展的赤子情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是作者善于运用辩证法来看待事物和处理各种矛盾。历代共产党人,尤其是高层领袖,都非常注重辩证法的修炼,常常要求干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去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矛盾。作者作为一位学习型,甚至可以说是学者型的党员干部,是深得其精髓并领悟其奥妙的,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辩证观点和处理各种矛盾的科学态度及方法。


       四是作者有着强烈的创新观念。工作创新始终在考验着每一位国家干部的工作能力。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面临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正在转型时期的急剧变革时代,从管理体制到运作方法,从工作机制到执行措施,都必须不断去创新,方能适应当今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方能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通读全书,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就会强烈地感到作者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时也会感到作者之述所产生的和将要产生的良好社会、经济效果。


       五是作者善于抓住关键进行总结。对于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来说,能够科学的客观的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及时地总结,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途径。书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指引下,结合自身践行“三个代表”思想实际,对工作中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


       应该说,该书是作者“行”与“思”的果实。我们从中看到了作者具有“望尽天涯路”的那种志存高远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能体会到他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即使是“人憔悴”也甘心情愿。在学习和实践中领悟真谛,可谓语由心生,文如其人,言诚意远。


       老领导对父母的情之深,爱之厚,意之浓,流淌在字里行间。

       老领导还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了他的子女、孙子和社会。

       二十年教诲,二十载深交,老领导为人师表,为我树立了做人、为文的楷模!


       老领导数十年磨一剑,他以始终如一的坦诚无私和勤奋不息,结出了累累硕果。这部专著佳句叠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深入浅出,分析透彻,见解独到,议论精确,实用性强。充分体现了老领导的博学多识,他才思敏捷,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想象力丰富,书中处处透露着青春的气息,有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有对命运的感悟,有对历史的总结,有对生活的期待,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不少篇章针砭时弊,呼出了民众的心声!这是一部风云跌宕、意蕴深厚的书,这是一部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激荡热血的书!这更是一部开卷有益、值得一读的好书!


       执著追求真善美,虽经沧桑不改初衷,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仝葆银先生。我心里总是不自觉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品如松石香在骨,人若秋水玉为神。”的确,仝葆银先生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品格似松石,他的情操若秋水。

       是为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再读《钟鼓楼》

下一篇春天让鲜花绽放——读胡中伟诗集《绽放》有感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