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刘白羽1916年出于北京,是现代著名作家。他在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冰天》,以后又陆续发表了《黑》、《草原上》、《草纸厂》、《病》、《红雪》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风格粗犷、豪放,初具浪漫主义色彩。抗战爆发以后,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解放军七将领》(与王余杞合著)及通讯报告《游击中间》。1938年,刘白羽奔赴延安参加革命,随队伍走遍华北各游击根据地,创作了《五台山下》、《枪》等短篇小说及大量散文,诗歌及一些理论著作,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军民斗争和生活场景。
1942年,刘白羽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深受鼓舞。1943年,他发表了《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笔记》,决心到群众中去,在火热的生活当中汲取营养成分,改造自己的思想,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1944年,由于革命的需要,他被调到重庆《新华日报》社任副刊编辑。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他即到东北做了一名军事记者,随军转战南北,先后参加了东北、平津、武汉等战役,直到战争胜利。长期的军旅生涯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以饱满的激情,豪迈的笔风,塑造了上至高级指挥员下至普通战士在内的人民解放军英雄群体形象。这其中包括短篇小说《政治委员》、《战火纷飞》、《无敌三勇士》、《血缘》、《永远前进》、《回答》、《勇敢的人》,报告文学集《为祖国而战》,中篇小说《火光在前》。这些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战斗性及鼓舞力量,使刘白羽声名鹊起,成为引人瞩目的军旅作家。解放军战士大多数是农民出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革命队伍里来。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士兵,又是一群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具有崇高而美好的理想。在他们勇敢、坚定、豪迈、不怕流血牺牲的共性背后,每个人又有着属于个人的独特个性。刘白羽以他军事记者特有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与一般军事文学作品描写战争、塑造人民英雄形象不同,刘白羽更注重透过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表面,挖掘革命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无敌三勇士》中,他开篇就写道:“有些人把我们当战士的想得太简单了。以为我们就是打打仗,睡睡觉,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在连队,就像在家里一样,不同的是,这个家一会儿在战壕里,一会儿在老百姓的干草堆上,一家子有一家子的和美,一家子也有一家子的家务事。”从而引发了一段小故事,展现了解放军战士“仁爱、刚烈”的英雄气质和丰富生动的内心情感。他所着重表达的,不是干巴巴的战士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战士的灵魂。这是他的作品高人一等的关键所在。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刘白羽奔赴朝鲜战场,写下了报告通讯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和平宣誓》及短篇小说集《战斗的幸福》等,歌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进行了揭露与声讨。1955年以后,刘白羽主要从事党的文化领导工作,但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抽出时间写了很多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品,主要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短篇小说集《晨光集》等,并且在抒情散文热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与秦牧、杨朔并列的散文大家,为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出版了《刘白羽散文选》、《刘白羽小说选》、《芳草集》等。
建国前,刘白羽的作品主要集中于通讯报告及短篇小说的创作上面,尤以后者成就为大。刘白羽长期随军作战,又曾担任军事记者,转战南北,对战争、对军旅生活、对军人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作品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迅速直接的反映,真实记录下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战,取得胜利的艰辛历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情调,具有极强的历史感与时代感,被人称做新闻体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具有极强的新闻报导性,能够对现实生活做出迅速直接的反映,是刘白羽小说的首要特点。作为一名军旅作家,刘白羽深切关注着革命的发展和历史前进的步伐。他透过复杂的表象,注重从沸腾的生活当中观察、体验、提纯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鲜活的素材,并抓住其本质特征,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把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由于素材本身具有极强烈的典型性,故而人们往往能够通过一件小事看到全局的本质,摸到时代的脉搏。它或许缺乏一般小说那样高度的概括,但是由于它迅速直接地描写了新鲜事物的蓬勃发展,对黑暗丑陋的旧事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反作用,表现出强烈的战斗性。这正如刘白羽自己所说的:“我坚决认为,与时代斗争同呼吸,是文艺最需要的特色”(刘白羽:《〈时代的印象〉序言》)。1949年刘白羽亲自参加了渡江战役。隆隆的战鼓,飘扬的红旗,被炮火映红的江面深深感染了作家,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不能自已,很快创作出了著名的中篇小说《火光在前》,真实记录下了这一震奋人心的历史时刻。其他作品的产生也都有着相类似的时代背景。
刘白羽很好处理了新闻报导的真实性与小说的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他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重要特点。刘白羽小说所选取的素材都是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他又没有完全拘泥于真人真事。在刘白羽看来,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一味虚构固然难以立足,但过分追求细节的真实性也会使事物的主要特征淹没在次要特征之中,从而使其缺乏典型化的意义。“文学所要求的准确,是你抓住主要的精神与实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实生活的本质,将它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才能得到真实。”(刘白羽:《论特写》)他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如《政治委员》、《永远前进》、《火光在前》、《无敌三勇士》等,都是建立在生活的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而成的。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刘白羽并没有受制于小说体裁的束缚。他是一位有着诗人般气质的作家,在描写生活现象的时候,往往在其中注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有时甚至直接站出来,对生活现象予以评论,帮助读者更直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其作品当中,大段的抒情、议论随处可见,这使得他的作品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洋溢着一股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情调。这是他小说创作的第三个重要特点。如在《火光在前》的结尾,作者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饱含深情地写道:“过去在战场上我们走过多少路程啊!多少次风雨晴阴不定的黑夜或黎明,我们看见前进的方向上有火光闪闪,那是灾难的火光,现在我们到了最后扑灭它们的时候了......黎明正在升起,在我们的前面,出现的将是新的火光,太阳的火光,真理的火光。”感情真挚热烈,有力地强化了主题。但有时也会掌握不好分寸,因失之节制而造成文章结构松散,节奏拖沓和气氛沉闷。另外,刘白羽小说的语言粗犷峭拔,雄健绚丽,富有力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鼓动效应,这一点在他建国后的抒情散文创作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作品选析]
无敌三勇士刘白羽
《无敌三勇士》创作于1948年2月,是刘白羽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故事伊始就介绍了一场矛盾发生的经过。老油条李发和、得英雄牌的阎成福和俘虏兵赵小义,由于种种原因闹开了别扭,谁也不理谁。班长百般解劝仍无济于事。后来,部队掀起了诉苦运动,在事实教育下,他们三人认识到彼此都是阶级弟兄,大家都是亲人。于是,他们从此消除了隔阂,在战场上共同演绎了“无敌三勇士”英雄事迹。故事最后,班长做了总结:“我们是穷人,我们有苦处,苦变成力量,团结起来就能天下无敌”。指出了团结的力量,揭示了我军无敌天下的根本原因。考虑到战士们实际的文化水平及欣赏趣味,刘白羽在小说的结构安排、叙述方式及语言运用上都有意向传统的说唱文学进行了借鉴。首先,全文十一节,每一节介绍了一个人物形象或者叙述一段小故事,内容上相对独立,串起来又连成一个有头有尾,首尾连贯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先引发矛盾,再介绍矛盾爆发的根源,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其语言通俗自然,单纯明朗,尽量用普通平常的语句来表现要描写的事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上一篇孙犁的散文体小说
下一篇丁玲、周立波的土改小说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