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解放区的戏剧创作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座谈会召开前的戏剧运动,一方面继承了苏区文艺运动的优秀传统,演出了一些反映群众生活的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使新型戏剧广泛深入到群众中去。但由于当时有些戏剧工作者认为只有演“名剧”才是提高艺术水平的好办法,热衷于演中外名剧,少有自己的创作,不少演出脱离当时的现实与根据地群众的实际,受到群众的批评。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文学发生了显著的、深刻的变化,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风貌。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采用“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号召下,延安及整个解放区首先借鉴吸收陕北流传极广的秧歌剧形式反映根据地的现实,掀起轰轰烈烈的秧歌剧运动,产生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并在此基础上,使之与话剧、西洋歌剧、传统戏曲相融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王秀鸾》等;为了克服现代文学史上戏剧创作上话剧一花独放的局面,使现代戏剧更好地与民族传统结合,延安文艺界还尝试对平(京)剧这一有广泛群众性的传统戏曲进行改革,创作并演出了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同时,还有人尝试用陕西旧的戏曲形式反映现实,创作并演出了《血泪仇》等,话剧也注意向传统戏曲学习,在题材和形式上有了新的开拓。总之,解放区的戏剧对现代戏剧的大众化和民族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上一篇阮章竞及其《漳河水》
下一篇秧歌剧和新歌剧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