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跳跃的意识流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4-29
13363
                        ——结构艺术与现实观 
 
     川端康成一贯主张小说“非情节化”。“散文化”《雪国》的结构与谋 篇布局就符合这一特点。 
     吉田精一指出:“一般地看来,物语这种样式乃是平面性的、并列性的。 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展开同性格的发展缺乏有机联系,部分同整体结合并不 严密;各个场面各自独立,照应未必密切。这乃是从王朝具有代表性的物语, 直到近世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和现代川端康成的《雪国》,古今相通的 特色。” 
      《雪国》是由断续发表的十来个短篇小说拼凑而成的。1935年—1937 年以每章独立的形式在《文艺春秋》和《中央公论》上先后发表了《暮景之 镜》、 《白昼之镜》、《故事》、《徒劳》、《芭茅花》、《火把》、《拍 球歌》,并于1937年6月修改后由创元社出版了单行本。1940年到1941年 他又发表了《雪中火场》、《银河》等章节,1946—1947年修改后,题名 为《雪国抄》、《继雪国抄》在《小说新潮》上发表。1948年12月,创元 社出版了完整的单行本,取消了小标题,改名为 《雪国》。由于不断地加入 新的内容,因此从结构上讲,《雪国》并不具备完整的中篇小说的条件。按 原文计算,它大概有九万多字,开头部分,即作者以短篇发表的《夕暮之镜》 部分,大概用去六千多字,主要描写岛村第二次乘火车到雪国去,及至下车 后,作者用两千字左右描写岛村见到驹子的情形,然后用一万二千字倒述首 次来雪国期间同她的初识。岛村二探雪国的描写稍长,二万八千多字。三访 雪国最长,四万八千多字;大都写的是岛村和驹子的厮混,这之间岛村与叶 子并无任何明显关联,行男与驹子更是没有直接见面、接触的描写。因此, 叶子和行男这二个人物的出现,同小说主题的发展缺乏有机联系。作者本人 就曾经这样说过:《千鹤》、《山之音》原先都没有写这么长的打算。本来 都应该是以短篇发表一次就结束的。只是由于留下一些余韵而被我接着汲取 了而已。……《雪国》也是如此。现在,可以自慰的,就是我不久就能够写 出事先准备好具有长篇的骨骼和主题的小说,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把作品拉 长。”“其实《雪国》是一篇未完成的、随处都可结束的作品。” 
     川端的作品不擅长表现人物、情节,这与其它小说家有明显的不同。日 本著名评论家小林秀雄断定他“连一篇小说都没有写过。”“我们日常生活 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制度的习俗,我们是怎样遭遇和屈从,思想和性格相异 的两个人物之间会产生什么纠葛等等,是凡能成为小说家猎奇对象的东西, 这位作家竟然是何等漠不关心,只要稍微注意读他的作品,立刻就会知道。” 
     如果说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作家的思 想感情和艺术理想的主要手段,那么与故事情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发 展密切相联的结构,就要为最充分、最鲜明地揭示艺术形象而精心安排。川 端康成在结构并不讲究,这恐怕也同他无意塑造艺术的典型形象有着密切的 关系。 
     驹子年轻貌美,对心爱的男人相当执着,但她的性格缺乏多面性和现实 生活的真实性。岛村仿佛心怀一种彻悟,坐吃祖产,游手好闲,是一个“唐 璜式的纨绔”、“不可原谅的轻薄儿”。他唯一的特点就是崇拜女性、尤其 喜欢年轻女人的美貌和肉体,但又那么漫不经心,玩玩算了。叶子只是一个 虚幻的影子。她的身世、性格、遭遇作者都未加细述,更别说对她的语言、 行动、神态的刻划,根本达不到刻画人物的作用。 
      《雪国》从1935年开始发表,1937年暂停,到1948年出版定本。在发 表的过程中,经过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日本战败投降又过去三年。这 之间,日本帝国主义者穷兵黩武,罪行累累,除给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造成惨 重灾难之外,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社会动荡不安,生活日益贫困。 
     川端康成本人曾如此表白: 
      “我徘徊在心灵科学的迷雾中,我在梦幻中遨游,直到死去。” 
      “我离开现实,对社会事态的兴趣谈薄下来,丧失了社会性”。 
      “感觉至上,亦即直觉论,就是高度的精神性”,“天地万物存在于自 己的主观之内”,外界只是“主观的扩大”! 
     吉田精一曾说新感觉派“是在思想上没有建设性,而只是在形式和手法 上企图打破旧习惯的破坏性运动。它的根据是虚无的精神,放弃塑造典型人 物,把人和社会意识分开,致现实和个性支离破碎,然后以理智和感觉加以 苦心构思。” 
     然而,无论任何作家,不管他标榜什么创作方法,即使是象川端康成这 种感觉派——现代主义作家,他所写的东西,也不可能是世外人的梦呓,完 全排除现实社会。 
     同样是写妓女的题材,同样是发表于三十年代的作品,杰出的现实主义 作家石川达三发表的短篇小说 《深海鱼》就是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社会现实的 黑暗。 
     在《深海鱼》中,石川达三把陷身火炕的青年妓女的悲惨遭遇,写得鲜 血淋漓,催人泪下。青年妓女因患严重的梅毒,主人决定把她卖掉。买主老 鸨请医生检查,发现她的阴部“切开的淋巴肿块儿,火山般喷着浓血,伤口 正张着嘴。”医生留妓女住院治疗,但她很快就随老鸨溜走了。理由是社会 赋予的天职,她“要接客”。在石川笔下,妓女是一条“在黑暗的海底住惯”,  “最不愿意浮出阳光灿烂的海面的深海鱼”;她“待在漆黑的社会最底层”, 仅仅靠着“微弱的生命之光”“来照亮自己短暂的余生。”作者对她是“哀 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封建制度为她造成的悲惨生活表现了批判态度。 
     作者写道:她在无限绝望的深渊里,最后下定决心,“拒绝治疗”。“所 谓健康”,“对她来说,只意味着更久的卖笑生涯。”作者还特意指出,当 时政府制订的法律,明文规定是不准“贩卖人口”的,而这里却是“法律之 光照射不到的人类海底的一个黑暗角落。”驹子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了 她另一种精神,闲适.安足而充实,宛若生活在世外桃源、除了一次陪酒,喝 醉后叫襄“头痛、头痛。啊,苦恼,苦恼”之外,从根本上说,对自己的艺 妓生涯并无反感。 
     驹子宛然生活在瑶台的仙女,享尽了川端康成奉献给她的充满诗情画意 的颂词。对人物表现、理解的不同,呈现了作者观念的根本差异。 
     现实主义作家广津和郎的《港湾小镇》也是写艺妓的作品,它叙述的是 艺妓美代,结识了一个从东京来的大学生游客。二人海誓山盟。大学生满口 应允回家后安排停当,便来把美代接去,谁料大学生一去就不再复返,杳无 音讯,美代重又陷入失望和颓唐之中,一点儿的希望之火又被扑灭了。广津 和郎笔下的艺妓生活,绝不似《雪国》那么“诗意盎然”,具有一定的批判 精神。 
     日本著名评论家、学者龟井胜一朗曾经说过:川端康成的作品是艺术至 上主义,“有害于日本文学”。这话主要是就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思想倾向说 的。二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新感觉派文学,在思想性上无法与当时生气蓬勃的 无产阶级文学抗衡,便在艺术形式上苦心孤诣追求“新的感觉”,创造了一 种新风格。 
     川端康成说:“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没有新的表现,便没 有新的内容;没有新的感觉,便没有新的表现。”这句话的核心是“新的感 觉”,没有新的感觉,便没能新的表现,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 和“新的内容”。这也就是说,文艺及其内容全靠感觉得来,是感觉至上主 义。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所描写的人物缺少个性,尤其是缺少个性鲜明,个性 与其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性格。他们提倡小说仅仅表现感觉、情绪、心理、 意念和场景等等。而实际上否定对这种表现的典型化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作品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描写梦幻般的 境界,情节铺开、发展和结局等等,都平平淡淡。人物之间的关系,大都是 若即若离,模棱两可,十分含蓄,留给读者较多的想象余地,富有余情余韵。 
     例如,在行男死后,对叶子的悲伤没做正面的描写和渲染,而仅仅是从 侧面展现了叶子对行男的一往深情。“叶子穿着雪裤,从那边小巷里拐出来, 慌慌张张朝停车场的这条大路跑来。”“叶子上气不接下气,好象小孩子受 惊之后缠住母亲似的,抓住驹子的肩头”。这种侧面的交待,使人物罩上了 一层朦胧的美感。 
     岛村与驹子虽然交情甚密,三次来游,情深意笃,但最后的结局也是依 依惜别而去。给读者留下了遗憾和惆怅。 
     川端康成在谈起他的创作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对现实,既不想弄 懂,也无意接近。我只求云游于虚幻的梦境。”从《雪国》这部作品里可以 看出,川端康成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是与一个小说家的身份不太相称的。日 本著名评论家小林秀雄甚至说他“缺乏同时写出两个男人、两个女人的特点 的才能。”这与川端康成在创作目的上的追求有很大关系。 
     偏于直觉,表现主观感受,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可 视为川端康成的创作要领。在大部分作品中,他所热衷的只是“虚幻的梦境” 的构想、颓废思想的表面,而对于来自现实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典型人物的 塑造,是“既不想弄懂,也无意接近”的。因而,呈现在作品中的社会生活, 往往只是他本人生活感觉的对象化描写,毫无时代气息,更谈不上具体、真 实。而被安置在这种阴郁、虚无环境中的形象,也就必须是畸形的、变态的。 
 《雪国》中人物的存在、行踪与毁灭,都脱离了人物自身逻辑的轨道,故而 也就很难显出完整、统一的性格,无一达到典型化的高度。 
     他认为,“天地万物存在于自己的主观之内,以这种心理状态去观察事 物,强调的是主观力量”,外界只是“主观的扩大”,“万物之内渗进了主 观,万物才有精神”。这种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表现主义,其 中也揉进了佛教的禅宗思想。 
     吉田精一说过:这一流派“在思想上没有建设性而只是在形式和手法上 企图打破旧习惯的破坏性运动,它的根底只是虚无的精神,放弃塑造典型人 物,把人和社会意识分开,致使现实和个性支离破碎,然后以理智感觉加以 苦心构思。”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樱花在心灵远景中芬芳

下一篇古老的志野瓷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