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在英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出生于昆布兰西部的考克茅斯湖区,是律师的儿子。在豪克斯海德小学读书时,他除了学习希腊拉丁古典文学,便流连山水,与山川湖泊,鸟兽鱼虫相亲,培育起爱好自然的精神。1789年,17岁的华兹华斯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他对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喜爱远胜于对神学课程的兴趣。他先后在1790年和1791—1972年,徒步旅行到法国,被如火如荼的法国大革命所吸引,对“平等、自由、博爱”的革命口号心往神驰。他在法国居住1年多,与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发生密切联系。但接踵而至的“九月大屠杀”和雅各宾党人的“恐怖统治”大大减弱了他对于革命的狂热情绪。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与素来亲近的妹妹多萝西在湖区雷斯当的一处乡舍居住了近2年,获得良好的创作环境。在这期间,结识了柯勒律治,很快成为知己,他们相互切磋诗艺,于1798年共同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抒情歌谣集》。诗集还未出版时,两位诗人与陶乐赛便去德国,华兹华斯在这里开始写他的自传史诗《序曲》。到了1799年,兄妹2人回到英国,在格拉斯梅尔湖区住了8年。华兹华斯结了婚,过着平静俭朴的生活,写出许多精彩诗章。1813年他获威斯特摩兰县税收专员任命,生活无虞。同年他迁到莱达尔山庄,在那里居住了7年。30年代开始他诗名显著,1839年获牛津大学的法律学荣誉博士学位。1843年他继骚塞之后成为桂冠诗人。1850年4月,80岁的华兹华斯溘然长逝。
华兹华斯的创作生涯长达60年,出了多卷诗歌。他最早的两首诗《晚步》 (1787—1789)、景物素描集》(1792)记述了诗人在湖区和瑞士、法国的旅行,表明他持续终生的对自然和自然景物的专注。在后一首诗里他赞美了法国革命。《罪恶与悲伤》(1794)谴责了社会罪恶带给水手的不幸和士兵寡妇的悲伤。
1798—1807年是华兹华斯创作最旺盛的一段时光。他不满雅各客专政和英国政府的反动,在湖区恬静和谐的自然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他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了 《抒情歌谣集》(1798),开创了浪漫主义新的诗风。华兹华斯针对古典主义诗歌从内容到形式日趋僵化的状况,在题材上表现普通的日常生活,在表现形式上推崇想象和自然情感,文字上去除矫饰的“诗的词藻”,使用与人们贴近的日常语言,以表达自由的无韵诗体、歌谣体取代传统的双韵体。在1800年第二版时,华兹华斯写了《序言》,较完整地表现了他的诗歌理论,被视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式论文。他将自己在《歌谣集》里体现出来的创作特点加以理论阐述,明确提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因此“诗的主要目的上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与内容上的“平民化”相适应,诗歌语言来加以叙述和描写,使诗歌富有生活气息” “诗的想象力”取代了“理性”至上,它“使日常的东西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这一集一序引了一场革命。
《抒情歌谣集》出版后10年,是华兹华斯创作的黄金时代。1807年,他出版了《两卷诗集》,收入许多传世之作。他的许多诗歌都是写纯朴的乡民。《露西组诗》写远离尘嚣的乡村的姑娘朴素生活,以简朴的民谣韵律,易晓的语言,讲述淳朴生活故事。他深切地同情穷人的不幸,《昆伯兰的老乞丐》写孤苦伶仃老人的乞讨生活,呼吁人类的爱与同情。《迈克尔》叙述一位辛勤劳动,挚爱儿子的老牧人,最后失去了儿子,也没能建起他一直期望的羊圈。《阿丽丝·弗尔》里的小孤女因为失去她仅有的外套而痛哭。《最后一只羊》里的牧人,在荒年为了养活孩子不得不把他的羊一只只卖出。诗人帮助孤独无助的贫困老人 (《老猎人西蒙·李》),也从求生顽强的穷人处获得力量 (《决心与自立》)。
华兹华斯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更是一腔挚爱。《我们一共是七个》里的小女孩,并不明了“死亡”,尽管他们兄弟姐妹中已死了2个,她仍称“我们一共是七个”。《说给父亲们听的一段故事》说明了天真孩童与成人心理的差距。他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我的心跳起来》)。(《低能儿》)在赞美母爱的同时,也将痴儿写得憨傻可爱。他认为孩童比成人更接近上帝 (《从童年回忆印证灵魂的不朽》)。华兹华斯对童稚的歌颂与浪漫主义文学“归真返朴”理论相通,表现对社会现实压抑和扭曲人性的抗议。
自然主题的诗,在华兹华斯诗中成分最大。他把自然景象作为污浊社会的对照来进行描写(《在威斯敏斯特桥上所作》),童稚的可爱、可贵也在于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他热爱小小的生灵们,以孩童般的热情写下《致蝴蝶》、 《致云雀》、《致杜鹃》等,杜鹃清脆的啼声唤起他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幻想。他热爱花草树木 (《致雏菊》、《致小白屈菜》、《采干果》)。当诗人像一片孤云飘荡、对生活厌倦失望时,一大片迎风起舞的水仙花唤起了他的喜悦和力量 (《我象一片孤云飘荡》。天上的彩虹,山谷的回音都唤起诗人哲学的玄想冥思。《翻案》中,诗人强调了他的泛神论思想,强调自然对人心的影响,写道:“要认识事物的真帝,让自然做你的导师”。《丁登寺》是他最出色的自然诗之一,诗人故地重游,他追忆青年时对自然的感受,描绘现在的体验,幻想将来的回味,表明他对自然终生的崇拜,把自然看作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
《歌谣集》出版之际,华兹华斯着手写一部哲理长诗《隐者》,分“人” “自然”和“人的生活”3部分。《序曲》是这首长诗的序言,被很多批评家看作是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1805年完成初稿,1850年定稿)。前8卷讲述诗人的早年生活:童年和就学生活;剑桥生活;假期生活;书的影响;阿尔卑斯山之旅;伦敦小住,由爱自然发展到爱人类。后6卷则写他成熟时期,法国的经历,回返英国乡村。回忆他在各个时期的感受和思想,记述了1798年前“一个作家心灵的历史”,可清楚见出他的政治、人生、艺术思想发展轨迹。
华兹华斯计划写作的长诗没有完成,第一部分只完成1卷,记录了诗人兄妹在格拉斯梅尔的生活,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完成了的第二部分《漫游》 (1814)共9卷,通过漫游者出游,讨论政治、哲学、宗教、社会等问题,反映他诗作中常见的对法国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失望情绪,提倡道德、美德和宗教信仰。
对革命感到失望的华兹华斯仍保持正义感,他的《寄都生》(1803)、 《一个英国人对瑞士被奴役的感想》(1807)第十四行诗,都反对民族压迫,歌颂自由独立。他的政治抒情诗《弥尔顿,此刻你应该活着》表现了对英国现实的强烈不满。但是他的政治热情不断消退,思想上充满矛盾。1808年后,他的创作激情开始衰竭,创作成就处于衰势。《漫游》中充满抽象思辩和说教。 《雷阿德迈阿》(1874)取材于维吉尔的《伊厄德》,采用了他向来反对的神话题材和手法。《教会十四行诗》转向了宗教题材。他的诗名日盛,但他却写不出以前的杰作了。拜伦、雪莱都对他思想上的倒退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无论就他对文学史的贡献还是他创作本身而言,华兹华斯都是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理论和实践标志着英国诗歌完成了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开启了现代诗风。他的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心的抒情诗,意境清新,形象生动,语言质朴,韵律优美,影响了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上一篇十九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
下一篇柯勒律治及骚塞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