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威廉·梅克庇斯·萨克雷 (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税务员兼行政官,家境富裕。在他4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继承了大笔财产的萨克雷回英国接受教育。1829年,他从查特公学毕业进入剑桥大学。他喜爱美术,不久离开学校去国外游历,有段时间学习法律。1833年,主办报纸《国旗》失败后,他去巴黎专攻美术。这一年,他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他存款的印度银行倒闭,他的悠闲时光便告结束,开始卖文为生,他在报刊杂志上用各种笔名写幽默讽刺故事,还自己配上插图。他个人生活的第二次打击又接踵而至,1840年,他结婚4载的妻子精神失常终生未愈。经历人生剧变的萨克雷,以新的眼光观察和认识生活。他从1842年起,为著名的讽刺性杂志《笨拙》撰稿。1846—1847年间,他写了一系列讽刺性特写,后来结成《势利小人集》,为他带来最初的文学声誉。集中有40篇速写,塑造了一系列势利者的形象,作者认为 ‘势利’是英国社会政治制度造成的恶习,势利使人们养成偏见,形成伪善的利害关系,消灭贵族和各种特权,才能矫正势利。这个集子包含萨克雷小说中的主要观点,表露出作者机智幽默长于讽刺的风格。分期表于1847—1848年间的长篇小说《名利场》使他声名大噪,确立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以后,他陆续发表了《潘登尼斯》(1848—1850)、 《纽可姆一家》(1855)、历史小说《享利·艾斯芒德的历史》(1852)和续篇 《弗吉尼亚人》(1857——1859)。
早在30年代,萨克雷便对政治发生了兴趣。他在政论和竞选活动中表明他激进的民主立场,要求出版自由、公民权力平等,宗教信仰自由等。1860—1862年,萨克雷主编《康希尔杂志》,他为之撰写的一系列言谈亲切,文笔隽永的小品文,集成了《转弯抹角的随笔》(186)。1863年12月,辛勤写作近30年的萨克雷病逝。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杰作,作品标题来自班扬的《天路历程》,基督徒在寻找天国的路上曾到名利城,发现名利场,“那里所有的名利都能出售”。萨克雷把整个英国社会喻为一个名利场,自身利益高于一切。小说的副标题是“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更强调了小说的批判色彩。作者写的是1810年左右英国虚伪的上流社会“一批活在世上而目无上帝的人们”,他们“除了荣华富贵什么也不崇拜,除了功名利禄什么也看不见”。标题中的没有英雄 (hero)也可以译为没有男主角,确实,小说是由两个女性人物——天真纯朴又失之浅薄的爱米丽亚和工于心计、精明能干的蓓基·夏泼的生活经历贯串的。爱米丽亚是从小得宠的大家闺秀,多善感。但她的家境每况愈下,与未婚夫乔治家的经济状况发生逆转,面临被弃的命运。乔治的朋友、钟情于她的都宾撮合了他们的婚姻,她在丈夫生前死后都一直全心地爱他,直到10余年后看到乔治约蓓基私奔的情柬才感到她心造的偶像的轰毁,最后,她接受了痴爱她一生的都宾的爱。作品最有意义的部分则是穷画家的女儿蓓基的奋斗历史,她出身贫贱,孤苦无依,受尽歧视,但决心凭自己的美貌和心计向上爬,跻身富贵行列,在勃勃野心上,她堪称一位女性的于连。她把一桩有利可图的婚姻,作为改变命运的捷经,来到同学爱米丽亚家作客,便设法勾引爱米丽亚的哥哥乔斯。乔斯在东印度公司当税务官,很富有,但怯懦腼腆,蓓基的计划没有实现,只得到毕脱爵士家当家庭教师。毕脱的同父异母姐姐有7万磅家产,家族各房竟相献媚邀宠、角逐财产继承权。蓓基与老爵士的次子、最爱老小姐宠爱的罗登暗成婚姻,可是不仅没得到血往的继承权,还痛失成为老爵士夫人的机会。蓓基费心心机挤入上流社会,出入宫廷,大宴宾客,过了一段光光日子。但她的丈夫与情夫斯丹恩勋爵的反目,使她无法在伦敦立足。她在潦倒之时,还缠上了乔斯,将他敲榨干净。处于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蓓基竭尽全力地谋取财富、爱情、尊严等都让给利欲,与爱米丽亚的软弱无能对照。如同菲尔丁,萨克雷认识到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并不进行脱离现实的说教。蓓基想:“如果我有5000磅1年的进项,也会做个正经女人。有了金钱,我也肯付账”。书中接着评论:“谁能批评蓓基想得不对呢?她和正经女人为什么不同?谁能说不是金钱作祟呢?”作者便把批判的火力指向了道德沦丧的上流社会。萨克雷青年时代出入上流社会,熟悉其中各色人物,揭示隐藏在他们体面尊贵外表下的势利、虚伪、自私。宫庭贵族斯丹恩侯爵荒淫好色又自私怯懦,乡间贵族毕脱爵士贪婪粗鄙,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伪君子,另一个是流氓无赖。爵位和金钱具有摄人的魔力,克劳莱小姐的7万磅家产使她周围的人垂涎三尺,丑态百出。爱米丽亚的父亲赛特笠一旦破产,他提携过的未来亲家奥斯本立刻翻脸不认人。在“人事的变迁、贫困中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蓓基勘破世情,最充分地利用金钱神力。
名利场上,人们熙熙攘攘,皆为利来,萨克雷冷眼旁观,看到的唯有虚空。蓓基机关算尽,荣华富贵也不过昙花一现。老奥斯本“辛劳一生挣得偌大家产,却没有继承人”。老赛特笠昔日的风光不再,翻本的努力落空,靠冤家的施舍度日。“70多年来使心用计和人竞争”的老毕脱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痴”,碌碌营私、角逐名利者如此,追求精神价值的人又如何呢?都宾洁身自好,乐于助人,摆脱了名利场中污浊,但是他在生活中依旧找不到精神归宿,他挚爱的朋友乔治是个花花公子,他追求一生的爱米丽亚最终回报他的不过是“浅薄的、残缺不全的爱情”。爱米丽亚对追名逐利的超脱,与其说是一种理性的清醒,不如说是一种盲目的天真。在萨克雷看来,仁爱和个人道德完善,已难以拯救这个堕落的世界。
与狄更斯的象征夸张手法不同,萨克雷更偏重冷静的写实态度。他曾声言:“本人著书旨在写实,舍此便无意义了”。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惊险浪漫小说,沿循菲尔丁至奥斯丁的小说风格,他说:“我的读者不能指望看到这么离奇的情节,因为我的书只是家常的琐碎”。(《名利场》)。他集中描写上流社会的日常家庭生活,在这个领域里,探究这些体面人物,势利之徒的真面目。在叙述法上,他的作品是通晓一切的第三人称叙事者的典型,他以傀儡的领班自居,在人物表演时插入一番议论,让读者既入戏,又能出戏,作出道德上的评判。小说具有机智幽默和冷俏的讽刺性叙述风格。
《潘登尼斯》再次表明萨克雷着重写真实的态度。他要写“既不优于、也不逊于大多数受到教育的人们”的普通青年的经历。主人公潘登尼斯具有自传的因素,他出身破落贵族家庭,对生活充满憧憬,但他遭到一连串痛苦的失望。严酷的现实使他逐渐认清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可鄙,摒弃了虚荣浮华,与真诚善良的露拉结婚,并取得文学事业上的成功。萨克雷表露出对弃恶向善,获得幸福的希望。
《纽可姆一家》表现的生活场景要广阔一些,描写了纽可姆家族。克莱夫·纽可姆是个诚实的青年,但他在生活中找不到有价值的目标,对从政,当议会候选人亦不感兴趣,虚掷年华。他爱上表妹艾塞尔,但遭到阻挠,只得与露西结成平淡的婚姻。克莱夫的父亲托马斯·纽可姆上校,是小说中最出色的形象。他不无怪癖,但善良坦率、高尚无私,具有旧派绅士风度,比他儿子更进取、更富正义感。萨克雷在纽可姆上校的竞选纲领里,反映了自己激进的民主义观点。萨克雷从不放过对贪婪与势利习俗的攻击,小说中老伯爵夫人、工于心计的麦肯齐太太和无耻的银行家巴恩斯·纽可姆,都是势利之徒的出色画象。
历史小说《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采用回忆录的形式,以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为背景,描述卡斯乌德子爵家的故事。亨利是卡斯乌德子爵四世家收养的“私生子”,子爵临终证实了他合法的贵族身份,但他将爵位留给子爵的儿子后离去。他加入军队,到欧陆作战,回国后又卷入詹姆士二世党人的阴谋复辟活动。拥护者们的冒死努力却因为斯图亚特王子的贪恋私情而告失败。艾斯芒德对自己的政治活动和对表妹比阿特丽特的爱情失望,与表婶卡索伍夫人结合,到美洲去寻求新生活。艾斯芒德在参与詹姆斯二世党人活动时,往来贵族圈内,发现许多著名政治人物都为一己私利而竭力钻营、不惜出卖朋友,甚至背叛祖国。辉格党人、托利党人、亦或詹姆斯二世党人,并无二致。“一连串奇怪的妥协——这就是英国的历史:原则的妥协,政党的妥协,礼拜的妥协”!”“萨克雷的历史小说不同于司各特浪漫主义风格的历史小说,他学习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方法,重视对人物忠实的描绘。他小说的人物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比阿特丽斯爱慕虚荣、贪图财势,她拒绝艾斯芒德的真情,一心梦想成为贵妇,她有蓓基·夏泼的野心,比后者又多出一份坦率。
续篇 《弗吉尼亚人》讲述了在美国定居的亨利·艾斯芒德的外孙辈乔治和亨利·华林顿孪生兄弟的故事,继续批判势利、傲慢与伪善的英国贵族社会,同时又讽刺了新英格兰地主们的无知和狭隘。萨克雷让人物如比阿特丽斯在不同小说里连续出现,增加性格完整性和事件真实感。
萨克雷是与狄更斯一样关注现实、重视道德劝诫的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代表,但他主要揭露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恶习,并表现出更为“客观”的态度。狄更斯流着眼泪写小耐儿,萨克雷则以冷静、疏离的态度塑造人物,并不鲜明地表露自己的好恶爱憎。他赞赏菲尔丁“尽力向你讲述人性的全部真象,在他的人物性格中,善和恶都是重要的。”他的人物比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显得性格要复杂,需要读者从人物外表举动中识别他们的真实动机、揣摸作者的评价。他把细节的描写作为刻划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温情描绘人世间—一狄更斯
下一篇盖斯凯尔夫人和勃朗特姐妹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