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道德和心理的探究者——艾略特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英国文学简史     时间:2011-02-22
21585

   尚在文学习作阶段的夏绿蒂曾写信给“湖畔派”诗人骚塞求教,骚塞劝告说;“文学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妇女的终生事业”,这代表着当时社会对妇女从事创作的普遍的偏见。勃朗特姐妹始终采用性别模棱两可的假名,稍后于她们的另一个女作家玛丽安·埃文斯则采用了一个典型的男性的名字“乔治·艾略特”,这个名字作为维多利亚时代中期以后杰出的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乔治·艾略特 (1819—1880)于1819年11月生于沃里克郡的阿伯里庄园。父亲在庄园当代理人,政治观点保守。她在乡村度过童年,农村风物习俗、自然风光在她以后的创作中留下深刻印记。在她16岁时,她的母亲去世,姐姐出嫁,她只好从女子寄宿学校辍学回家,帮父亲主持家政。她积极参加慈善活动,同时自学多种外语、文学和历史、自然科学课程。进步思想家的著作引起她对社会、哲学、宗教问题的严肃思考,她从小培养起来的宗教信仰开始动摇。1842年初,她宣布不信上帝,为了迁就父亲的宗教情绪,她依然勉强上教堂,但从理智上她怀疑上帝的存在,虽然这不妨碍她深切理解和同情一切虔诚的宗教情绪。

  40年代,艾略特翻译了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学论》和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等学术理论著作,在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她为 《威斯敏斯特评论》撰稿,在1850年担任了这份刊物的副编辑,结识了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和刘易斯等人。刘易斯是当时著名的理论家和评论家,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与他志趣相投,不惜冒犯传统的道德规范,于1854年秋与他公开同居。在他们24年的共同生活中,刘易斯给她的创作以很大的鼓励和影响。1878年,刘易斯病逝,两年后,艾略特与一个美国商人结婚,当年年底,便溘然病逝。艾略特的创作包括上百万字的译著、多卷本的诗歌、评论、书信,而她的文学声誉主要来源于她的小说创作:两部中篇小说和7部长篇小说。

  一般把艾略特的小说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小说描写19世纪初期“古代回音萦绕未散,而新时代的声音尚未侵袭的乡村” (《织工马南》)结集为《教区生活场景》的3部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亚当·比德》(185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和《织工马南》(1861)。从《罗慕拉》(1863)开始,艾略特小说的内容趋于复杂,采用重大的历史、社会、政治题材。

  《教区生活场景》中的3个中篇小说,虽然是艾略特小说的初试,但已表现了她对道德和心理的关注、挖掘。她描写乡村里日常生活,表现人与人之间纯朴自然的相互关系,赞扬同情、怜悯、谅解等人道主义情感,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读者的赞扬。

  艾略特在40岁时写作了她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乡村木匠亚当·比德爱上了天真美丽的少女海蒂,爱虚荣的海蒂却对年轻的乡绅、军官亚瑟情有独钟。亚瑟在诱奸海蒂后将她抛弃,海蒂在嫁给亚当之前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便出走去寻找亚瑟。她没有找到亚瑟,遂将新生婴儿杀死,被逮捕后叛处死刑。虔诚的女传教士丁那引导海蒂悔罪,获得道德上的新生,最后海蒂得以赦免,与亚瑟结婚。亚当则爱上了丁那,与她结合。亚当和亚瑟对海蒂的不同态度,反映出无私和自私的对比,小说展开个人欲望和道德责任之间一系列的冲突,以道德原则替代了正统的宗教,赞扬真诚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写的是乡村生活,更加重了道德探究和心理分析。带有一点自传成份的麦琪和哥哥汤姆的故事。构成情节的中心。麦琪家与邻居韦肯家为争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结下了世仇,而麦琪与韦肯家的菲尔浦之间的友谊发展为爱情。倔强、刚愎的汤姆出于家庭荣誉观念,粗暴干涉妹妹的感情生活。麦琪向哥哥让步,离家去访问表妹,表妹的未婚夫斯梯芬热烈地追求她,他们驾小船出游,一夜以后才回来,尽管麦琪一身清白,却被全村人视为违反“闺德”加以鄙视,汤姆将她赶出家门。弗洛斯河涨水,汤姆被困,麦琪划船去救,他们在洪水中拥抱和解,“兄妹拥抱着被洪流卷走,永不分离;一刹那重温幼时旧梦,他们手拉手欢游于雏菊盛开的田野”。麦琪与汤姆间的矛盾源于误会,但在根本上则由于两个人性格与精神境界的差异,麦琪敏感、多情又坦荡,汤姆朴实果断但偏狭。

  《织工马南》描写了爱的力量。织工马南15年前受朋友诬陷,被人视为窃贼,他在拉维罗村附近的石屋里过了15年,生活中唯一的慰籍便是抚玩自己积存的钱。但是当地地主卡斯的浪荡子邓塞把他的积蓄全部偷走,马南受此打击,一蹶不振。这时,地主大少爷高德夫雷遗弃的女人冻死在马南的石屋附近,她的女儿爬进马南屋里,为他带来了新的生活,马南在抚养孩子中得到乐趣和安慰,精神复活,重又体会到人生的温情。

  1860—1861年,艾略特访问了佛罗伦萨,在1863年,发表了《罗慕拉》,一部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小说作者借古讽今,表现出对道德堕落的担忧。《费立克斯·蒙克特》(1866)是艾略特唯——部以英国政治为题材的小说,反映1862年议会改革时引起的动乱,表现了劳资矛盾。《丹尼尔·犹朗达》(1876)是艾略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以英国都市和欧洲的当代生活为背景,反映犹太问题和妇女问题,触及当时社会的敏感问题。这一组小说主要写19世纪30年代后的英国生活,比前一组小说题材范围明显扩大,由乡村生活扩展到整个社会,矛盾纠葛复杂,较简单的单线发展的情节转为多线索的较为复杂的情节。《米德尔马奇》(1871)是这时期小说,也是艾略特整个创作中的代表作,写外省小镇米德尔马奇各色人物的各种生活,故事的主要线索是具有高尚道德的年轻女子多萝西·布鲁克的故事。多萝西出身乡绅阶层,却具有崇高人生理想和献身精神。她拒绝了一个贵族青年的求婚,为老学究卡索朋所吸引,嫁给了他,陷入了没有感情交流、思想沟通的不幸婚姻。她在丈夫的表弟、年轻的威尔身上发现了与她精神追求相契合的东酉,不顾丈夫遗嘱的限制,放弃财产继承权,与威尔结合。另一条情节线索是年青医生李吉特的爱情故事和事业方面的悲剧。他有志于科学研究和医学界改革,但他的漂亮、虚荣的妻子罗丝芒德追求物质享受,挥霍钱财,毁了他的事业。小说把这两个有志青年在婚姻事业方面受挫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多萝西与李吉特各自的悲剧,直接或表面原因来源于择偶不当,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艾略特认为:“没有一种不为广泛的公众生活所决定的私生活”。利己主义泛滥的污浊现实粉碎了他们的理想,冷却了他们的热情。艾略特全面描写米德尔马奇镇代表的英国外省生活画面,在 1832年议会改革时期,小镇的资产者也利用民众改革热情营私利,多萝西的叔叔和理想主义者威尔在选举活动中步步受挫,一心以科学改革医院的李吉特被卷入政治派系斗争。艾略特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于个人的高尚道德。多萝西在痛苦的幻灭后不停止追求,她放弃已故丈夫的财产,追求个人幸福,她还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医院,以谋求公众幸福。小说中又一条情节线索中写到的弗雷德和玛丽的爱情,便体现艾略特对理想的探索。罗丝芒德的兄弟弗雷德在贫家姑娘玛丽的帮助下,从纨绔子弟成为农业专家,玛丽则成为作家,他们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上都获得成功。艾略特的小说结构比较松散,在这部小说中,这个缺点得到一些克服,作者努力将多条线索有条不紊地安排,使用对比,对称,平行等手法,尽可能广泛地反映社会面貌,小说的规模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是不少有的,有人将它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比,尽管它们在内容上毫无相同之处。作为学者型的作家,艾略特对人物心理特别关注,对人物每一行为动机、情感、内心斗争冲突进行细致探索和描写,因此她的小说被看作“心理小说”,对哈代、亨利·詹姆斯、康拉德、劳伦斯等作家都产生了影响。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英国文学简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盖斯凯尔夫人和勃朗特姐妹

下一篇“诗圣”丁尼生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