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盖斯凯尔夫人和勃朗特姐妹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英国文学简史     时间:2011-02-22
23744

   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原名为伊丽莎白·克莱格霍恩·斯蒂文森,1810年9月29日出生于伦敦郊区一个牧师家庭。她幼年丧母,在纳茨福德镇的姨母家度过童年、少年时光。这偏僻的小城风土人情为她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她幼时便从父亲那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14岁又到附近的斯特雷福德镇一家女子学校学习。1832年,她与曼彻斯特唯一神教会的副主持威廉·盖斯凯尔结婚。

  曼彻斯特是英国的工业中心城市,我们可以从狄更斯的《艰难时世》中的焦镇窥见其风貌:浓重的烟尘遮天蔽日,简陋红砖房里挤满了工人,他们被机器吞噬了生命的活力,度日维艰。盖斯凯尔夫人从小受父亲和姨母宗教思想的熏陶,婚后又积极严加教会慈善活动,在与下层人民的接触中,对他们的悲惨遭遇、思想情感有了较多的了解。曼彻斯特是宪章运动的发源地之一,盖斯凯尔夫人与一些宪章派人来往,对劳资尖锐对立的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玛丽·巴顿》(1848)便以劳资矛盾为题材,在19世纪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19世纪30、40年代被称为“残酷的30年代和饥饿的40年代”。这构成了 《玛丽·巴顿》的背景。工人们薇薄的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一家家男女老少都在变成饿鬼,只缺少一个但丁来记录他们所受的痛苦”。工人们的悲惨遭遇只有意大利诗人但丁笔下的地狱惨景可比拟。织工约翰·巴顿诚实辛劳,可是他的母亲饿死,自己也没逃脱失业、妻儿惨死、妻妹沦为妓女的厄运。如果把工人的悲惨推诿为经济萧条,那么又如何解释资本家的奢侈生活,街上马车疾驰,音乐会热闹非凡,店铺里生意兴隆,工人们不禁发问:“为什么单单要他们来承受不景气的打击呢!”工人们开始了公开的政治斗争,在向当局请愿失败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品德高尚的约翰·巴顿成为工运的积极分子。年轻的工厂主亨利·卜尔逊对工人代表的恶劣态度激怒了工人们,他们抽签决定派约翰·巴顿去暗杀小卜尔逊。约翰的女儿玛丽·巴顿美貌而虚荣,幻想借好婚姻摆脱贫穷,在小卡尔逊追求下,她一度疏远了当工人的恋人杰姆,但她不久就发现了自己这种选择的错误。她一面竭力保护父亲,一面设法救援涉嫌谋杀的无辜的杰姆。老约翰在暗杀小卡尔逊后,受到良心谴责,临死向老小卡尔逊坦白并求得谅解,在博爱和宽恕中,阶级矛质得以调和。尽管这个结局是软弱的,但作品生动感人的主要是对工人生活状况和斗争的描写,许多读者包括狄更斯都受到深深的感动,盖斯凯尔夫人因此步入文坛,与狄更斯、卡莱尔、福斯特、罗斯金等著名作家相识。应狄更斯之邀,她开始为地主办的杂志《家常话》撰稿,她的另一部杰作《克兰福德》便是在这个杂志上连载的。这以后她又写了两部有关社会问题的小说《露丝》(1853)、《北与南》(1855)和几部以乡村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1865年11月12日,55岁的盖斯凯尔夫人死于心脏病。

  盖斯凯尔的8部小说在题材范围上有两个,一是关于社会问题,另一类是家庭生活小说,题材相距不小,但都出之于作者的真实感受。《北与南》是盖斯凯尔夫人表现劳资矛盾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女主人玛格利特从南方来到北方工业城市,对工人的贫困状况和他们的斗争抱同情态度,与强硬的工厂主约翰·瑟顿产生了冲突。作者在渲染工人苦难的同时,更着力宣传基督教博爱、忍让、仁慈的思想,主张阶级调和,瑟顿对资方态度有了省悟,与玛格利特也结为良缘。《露丝》以极大的同情描写贫苦的女裁缝被资产阶级少爷亨利·白林汉始乱终弃的故事,她坚强地独立谋生,但冷酷的资产阶级人物仍然以虚伪的道德观念去迫害她,盖斯凯尔为妇女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鸣不平。小说还以较大的篇幅描写当时手工业作坊恶劣的劳动环境和工人的贫苦生活。

  《克兰福德》(1851—1853)以作者早年在纳茨福德小镇的生活经历为基础,以狄更斯式的幽默讽刺手法描写虚构的克兰福德小镇的风土人情,是英国文学中著名的描写小城生活的小说。偏僻的外省小乡村里生活简朴,市民幼稚天真,也时有小小的戏剧性事件和滑稽故事。乡村中产阶级生活得到细致描写,颇有奥斯丁风采。连载于萨克雷主编的 《康希尔杂志》上的《妻子与女儿》 (1864—1866),也是写小城故事,围绕医生卜森两个女儿的爱情事件来探讨家庭中各种关系。

  盖斯凯尔夫人对英国的传记文学作出很大的贡献,她的《夏绿蒂·勃朗特传》(1857)为这位命运多舛的女作家写了第一部传记,提供了感性材料,具有细腻动人的艺术表现力。

  在北部福克郡山区的哈沃斯小镇上,有三姐妹默默地写着小说,她们坎坷的生活经历,风貌各异的作品,都引起后世读者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其中的夏绿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史留下了传世佳作。

  夏绿蒂·勃朗特(1816—1855)是勃朗特三姐妹中的长姐,她们姐妹的童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母亲去世的时候,夏绿蒂只有5岁,父亲当牧师的收入难以供养这个有5个女儿、l个儿子的大家庭。他把夏绿蒂·艾米莉和她们的两个姐姐送到哈沃斯附近的一所慈善学校,学校收费较低,但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教师还经常体罚摧残学生。两个姐姐因营养不良,染上肺病夭折。20余年后,夏绿蒂写作《简·爱》时,在对劳握德学校的描述中,回溯了这段痛苦的时日,作者在善良温顺而又早逝的海伦·彭斯身上表示出对姐姐玛丽亚的深切怀念。

  夏绿蒂和艾米莉从慈善学校回到家里,在 1831—1832年,夏绿蒂进入罗海德的女校学习,3年以后,她又回校任教,并资助妹妹和弟弟学习。1839—1841年,夏绿蒂两次给人家当家庭教师。家庭教师是当时社会地位低下、待遇菲薄的职业,与佣仆相差无几,当家教遭受的歧视和屈辱感,在《简·爱》中都得以表现。1842年初,夏绿蒂与艾米莉又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准备自己开办学校。夏绿蒂在这里的感情经历反映在她以后的作品里。在办学失败后,她们以假名自费出版了《柯勒、埃利斯和阿克顿·贝尔诗集》(1846)。诗集只卖出两本,她们又转而开始创作小说。夏绿蒂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教师》6次遭到退稿,直到她去世后两年才得以刊印。而她在1847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简·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大妹妹艾米莉的小说《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安格妮斯·格雷》也相继问世。但是第2年,艾米莉就死于肺结核。艾米莉尚未入土,小妹妹安妮又病倒了,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夏绿蒂在哀痛中继续创作了《谢利》(1849)和《维莱特》(1853),仍然以哥勃·贝尔的假名出版。在伦敦,她认识了当时文坛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等。1854年6月,夏绿蒂与她父亲的副牧师阿瑟·贝尔·尼可尔斯结婚。婚后,她酝酿并开始写作新的小说《爱玛》,但死亡的利爪斩断了她的笔,她在婚后9个月便病逝。她是勃朗特姐妹中活得最长的,但也没走完人生的第40个寒暑。

  自叙体小说《简·爱》是夏绿蒂的代表作,至今仍拥有大量的读者。孤女简·爱在刁钻苛刻的舅母家长大,寄人篱下,饱尝苦楚,但性格倔强,具有本能的反抗意识。进入劳沃德学校后,她与其他的孩子们遭到更多的虐待。冷酷的慈善学校的校长布洛克尔赫斯特不仅让孩子们过饥寒交迫的生活,更在精神上压制、摧残她们。简·爱同情的挚爱具有忍耐精神的海伦,但决不屈从于恶势力。数年后,18岁的简·爱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在这里,她与个性独特的庄园主罗彻斯特相遇并相爱。在婚礼上,简·爱得知罗彻斯特的疯妻尚在,便毅然出走。她拒绝了牧师圣·约翰的求婚,在继承一笔遗产后又返回庄园。此时庄园已在一场大火中夷平。罗彻斯特没能救出疯妻,却因此受伤失明跛足,历尽坎坷的简·爱终于和罗彻斯特幸福地结合了。

  简·爱的形象一反英国文学中女主人公形象的传统,超越了“天使/恶魔”的角色原型,她是正面主人公,寄寓了理想色彩,但又与理查生的帕米拉和狄更斯的艾妮斯那种“高尚淑女”或“家庭天使”不同,她的美不在于外貌,也不在于品性符合女性的美德,而在于表现出自强自尊人格力量,内在的感情强度,引起受父权主义文化束缚的妇女和在等级社会里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极大共鸣和感奋。简·爱从小便为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而奋斗,她与罗彻斯特的恋爱是全书的中心篇章,也是她独立意志充分表现的阶段。罗彻斯特吸引她的并不是他财富、地位,而是在他粗鲁骄横外表下与她相契合的精神气质,对爱情的追求始终包含有对平等人格的追求。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是平等的!”这包含宗教的平等观念、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呼声,使简·爱的爱情故事获得新的精神特质。她不像帕米拉那样在乎“太太”的名份,但哪怕是为了爱也不让自己沦为附庸。尽管结局对他们地位的逆转的安排有些牵强和落俗,但表达出作者对作为女性和作为人的平等人格的执拗追求。

  在《谢利》(1849)中,夏绿蒂尝试表现英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题材,反映1811——1812年工人捣毁资本家机器的“卢德运动”。象狄更斯、盖斯凯尔夫人一样,夏绿蒂受到宪章运动的影响,严肃地关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冲突问题。纺织厂主罗伯特·穆尔是精明强干的资本家,在激烈的竞争中,他坚持使用高效省工的机器,引起工人极大愤慨和报复行为。为筹措资金,振兴家业,他不惜牺牲与卡罗琳的爱,向富有的谢利求婚。谢利具有简·爱的反抗性格,无论在社会事务还是个人生活上,都表现得远为豪放洒脱,敢作敢为。

  《教师》(1857)和《维莱特》(1853)都以作者在布鲁塞尔时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夏绿蒂的小说自传性极强,主要的特色是塑造了有鲜明个性、独立不移的女主人公形象,表现了个性解放、自由的要求,对一切不人道、不公平现象的抗议。在人物形象和画面中,她渗透了真实浓烈的情感,特别善于塑造外表冷漠、高傲、内心热烈又温柔的人物。小说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努力缩小与读者间的距离,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让读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

  艾米莉·勃朗特 (1818——1848)当时声名远不及她姐姐,但后世都认为她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小说家,天份都在勃朗特姐妹中居首位。她是维多利亚时代极为独特的一位小说家。19世纪末,特别是现代西方评论界,给予她很高的评价。艾米莉写有近200首诗,表现出杰出的诗才,如《怀念》,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挽歌,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她的小说《呼啸山庄》(1847)影响更大,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小说描写的一对撒旦式恋人疯狂的爱情和复仇故事,冲击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念,对读者的艺术鉴赏力也是很大的挑战。

  《呼啸山庄》情节围绕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和他的复仇展开。希斯克厉夫是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捡回的一个吉卜赛弃儿,与主人的孩子们一起长大,与主人的女儿凯瑟琳更是两情相投,形影不离。老主人死后,新主人辛德雷少爷便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与佣人一起生活,干又苦又累的农活,并禁止妹妹凯瑟琳与他来往。凯瑟琳在精神上也是个不受羁绊的“弃儿”,她与希斯克厉夫在荒原上奔跑,努力摆脱繁文缛节陈规旧习的束缚。他们的爱情是独特的,并非男欢女爱的两情相悦,而是互以对方为生存条件。凯瑟琳清醒地明白:“我就是希斯克厉夫!他永远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却是作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而对希斯克厉夫,“失去她之后,生存将是地狱”。但是画眉山庄所代表的高雅斯文的“文明世界”吸引了凯瑟琳,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希斯克厉夫在门第、地位上的差异,希斯克厉夫愤而出走。凯瑟琳嫁入画眉山庄,丈夫林淳温和的爱并没有消除她对与希斯克厉夫同享的自由天地的留恋。3年后,希斯克厉夫怀着对凯瑟琳不能熄灭的爱和由爱而生的恨归来,当凯瑟琳经不起情感风暴死去后,他的心理更处于变态中,开始疯狂的复仇。他引诱辛德雷赌赙,夺走了他的全部财产。他以更甚于当年辛德雷对他的手段对付辛德雷遗下儿子哈里顿。他娶林淳的妹妹伊莎贝拉为妻,从精神和肉体上折磨她,强迫凯瑟琳女儿凯蒂嫁给自己病恹恹的儿子,终于占有了两个山庄。在他丧失人性的复仇中,希斯克厉夫并没有感到快乐,死去的凯瑟琳让他的灵魂不得安宁。在结婚便守寡的凯蒂与哈里顿身上,他又看到自己和凯瑟琳年轻时的影子。

  艾米莉30年的生活中,除到女校做教师和去布鲁塞尔求学外,多居住在家乡,她是荒原的孩子,“在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许多开怀的乐趣,而她胜过一切,最最挚爱的是——自由”。她挖掘表现人们心理深处与原始、粗犷、野性、强悍的自然同一的部分,在希斯克厉夫的痛苦中,融进自己在这个文明世界感受的屈辱、痛苦感,在循规蹈距的维多利亚时代发出精神自由的呐喊。小说有写实,表现出阶级压迫的现实矛盾;有浪漫想象,其中有许多“哥特式”小说的因素,具有阴森凄凉的恐怖气氛和由大量梦境、幻觉描写带来的神秘气氛;还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表述了人们在灵魂和肉体上感受到的压抑和冲突,小说由此而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的可能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把它引为同道,现代派文学又把它视为先驱。《呼啸山庄》多人物,多角度,多层次的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也很受称道。

  安妮·勃朗特(1820—1849)遵循写实的方法,在小说中记述早年艰辛屈辱的家教生活,塑造了有自觉意识的女性,但她的文才要大大逊于她的两个姐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英国文学简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冷眼俯看名利场的萨克雷

下一篇道德和心理的探究者——艾略特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