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论新《三国》人物形象对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挑战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时间:2015-01-06
19220

  中国有句俗语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话放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似乎已不再奏效。新三国引来众多关注和批评,说到底就在于它与作为文学经典的《三国演义》、与94版的电视剧三国有太多的不同。我认为新三国在人物塑造、语言、情节等方面都试图挑战接受者(这里的接受者主要指《三国志》、《三国演义》的文本阅读者和电视剧的观众)多年积淀下来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别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多有改变甚至颠覆。这是其一。其二,与老版三国比起来,新三国受到更多商业因素的制约,这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全新的、震撼的视觉效果,又带来了诸如穿帮镜头等的一些浮躁因子。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电视剧创作的灵魂。新《三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突出人物的多面性和立体性,它的人物观有三国志成分,有民间传说,也有编剧自己想象,主要体现在对曹操、刘备、吕布等人的演绎上。曹操更多面化。老版三国中鲍国安的表演持重而大度,仪表威仪但又不失灵动,特别是在表现曹操内心的踟蹰与彷徨之时尤其出彩(在诸侯合攻董卓失败时的表现),而在表现曹操多疑的表情之时不做作不拿捏,表现的生动与自然(赤壁之战时错杀蔡张二将之时)。对于其在楼船上横槊赋诗的演绎则更显一世之雄的慷慨豪迈之气。新版三国曹操的性格更加多元化,也更多了几分真性情,更加生活化。如剧中多次出现了曹操吃饭的场景(特别是在军帐中吃的米饭加菜)、如厕的场景,在“关云长降曹约三事”一集中等待关羽时频频洗毛巾并以毛巾拭手等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曹操。事实正是如此,即使是王侯将相,也有普通人的一面。这样一个更倾向于“人”、而不是神化、“奸雄化”的曹操,无疑是创作者和演员在传统曹操形象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东西。刘备则更加立体化。他起于微末,无权无势无地盘,小说《三国演义》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忠厚与真诚。而他就是凭此点收取了无数忠臣良将的心,最终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占得了西川赢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老版三国中刘备正是凭借那种善(确切的说是伪善)感动了戏中人,也感动了无数观众。我并不赞成对于新版三国“刘备成了阴谋家”的批评,于和伟饰演的刘备多了一分英明神武,少了一些懦弱的做作,“哭戏”大量减少。比起老版来,新版的刘备可以说更有帝王之气,脱离了小说《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摹写,比起老版三国所着力刻画的大善的刘备,新版此人更加立体、更加“合情合理”、更能解释他的成功。
  新版与老版中,吕布形象的反差最大。新老版三国对吕布这个人物的角色定位不同。在老版三国中,吕布的角色定位是与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他的刻画一致的,诸如他的有勇无谋、见利忘义的“三姓家奴”等。新三国则把吕布这一角色定位在一个“情”字上。首先,吕布对貂蝉的痴情堪称现代爱情的典范。剧中吕布和貂蝉的感情戏其实是从第二集就开始了,惊鸿一瞥,一见钟情。从此吕布仿佛便是为这段情而活着,翩翩舞姿舞乱英雄的心。长安路上英雄救美,为她在王允面前低头、为她刺杀董卓、为她放弃城池江山、为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白门楼万箭穿心……死时仍是今生有你,吾愿足矣的安然。有人批评二人的感情戏过于“琼瑶”,试问哪一对热恋中的男女不是如胶似漆难舍难分?如果不是这样偏执地付出一切,又何以让感性的观众如此感动、让偏重理性的观众感觉到形象的颠覆?乱世中出了真感情,也让观众们从稍显沉重的历史故事情节中走出来,获得些许的轻松与安慰。其次,他的性情单纯不失可爱。至于常被冠以“三姓家奴”的恶名,不仅来自于他的有勇无谋,也说明了他对貂蝉的痴。出身汉匈混血的吕布,是一个信仰力量的人,他单纯的以为靠力量可以解决一切,况且弑父对于拥有匈奴血统的他本不算大逆不道,因为匈奴人以弑父为上位者的荣耀,当年伟大的冒顿单于就是这麽上位的,历代单于蹬位莫不如此。只是到了中原,环境变了,他的性情却没有变。且不论此种天真自然是善是恶,何润东将吕布进行这样的演绎,率真与野性并存,英雄美人儿女情长,纯真的战神,无疑给观众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其实新版中的吕布是一个很难驾驭的角色,能将对貂蝉的柔情万种与战斗时英雄的骁勇善战演绎得如此这般,对于演员来说,已是不易。
  “期待视野”是现代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期待视野是接受主体“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2]在诸如文学、电影、电视剧等艺术门类中,接受者的期待视野都影响着整个接受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具体到我们讨论的新版三国,面对它的横空出世,面对陈建斌饰演的曹操、于和伟饰演的刘备、陆毅饰演的诸葛亮等,如前文所分析,有些观众之所以提出质疑、感觉难以接受,很大的一个原因即是基于对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和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甚至已经积淀为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观众们正是在这样一种期待视野上来“期待”新三国的。这种积淀起来的心理结构一旦遭到攻击,便产生了期待遇挫。一个时间段内的不平衡与批评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电视剧中,往往是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三方构成的复杂动态关联决定了一个人物形象能否深入人心。有的观众认为新版三国演员挑选失败,如“吕布成了情种,张飞成了李逵,貂蝉是个大家闺秀,刘备成了阴谋家”等等,这也是基于接受《三国演义》和老版三国时形成的心理结构。其实,新版三国的成功与否,不能以其是否完全符合《三国志》或是《三国演义》为评判标准。完全跳出这些已生成的文本和剧作来评判,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囿于这些已生成的文本和剧作,又是不公正的。“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既要唤起“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断期待惯性”[3]以牵动接受者的想象能力。其实新三国正是在这种既定期待视野与观众期待遇挫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挑战。
  综上所述,新三国拍摄的最大挑战是已有的“旧版经典拍摄”,要挑战人们从小说《三国演义》和老版电视剧三国中积淀起来的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一方面是挑战,一方面是寻找新的受众对象、迎合他们的期待视野。新三国走的是年轻路线,单单从其当红明星演员的阵势就可以见出首先是讨年轻人喜欢。再者,其中男女情感纠结渗透的更多一些,比如吕布和貂蝉,其中的男才女貌,情感连结,不能不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爱情的母题被加入其中,“塞北秋风猎马”与“江南春雨杏花”相得益彰,增加了故事的情感张力。至于有观众对于陈好饰演的貂蝉的只“惊”不“艳”的失望,一方面是剧组的原因,另一方面,我认为,也是出于我们对貂蝉的“惊艳”的期待值太高。这也恰恰说明了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关注的不完全是史实(三国志)、是对文学经典的复制(三国演义),他们也关注男才女貌、英雄美人,追求感官、视觉效果。故事的本来状态稍稍受到冲淡,这或许就是以导演从后台的冷静拍摄走向了前台插播,插播了个人的情感,插播了个人的体验,吸引眼球,创造卖点,甚至以不惜牺牲客观真实为代价。新三国也正是在这些方面,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审美心理、也迎合了部分观众的期待视野。
  中国当代电视剧创作作为一种复杂的文艺现象,其众口难调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因为改编会冲淡经典性而拒绝改编,拒绝翻拍,拒绝进行这种现代转换。恰恰相反,尝试进行大胆改编,才能不断探索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东西。经典固然魅力无穷,新作也需不断被创作、被推出。试问如果翻拍的三国依然是照本宣科,即使是有再强大的演员阵容、再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再丰厚的资金投入,这种单纯复制能带来多大的观赏兴趣和经济效益呢?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化的主题便开始从反思和启蒙转向平民化与世俗性。艺术的主要功用之一,便是愉悦性情,观赏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更是如此。这与关注人类命运、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并不冲突。真正好的电视剧也应该调和娱乐与教化,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广大的接受群体。新作的出现与经典的历久弥新,二者并不冲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商业成本仍是制约中国影视剧发展的瓶颈,对于剧中的穿帮镜头、剪辑不合理、台词失误等,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查漏补缺,或许可以弥补这些遗憾。在影视剧的制作中,我们仍需探讨怎样使高质与高效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5页。
  [2][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46-347页。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论新《三国》人物形象对传统审美心理结,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国产电影“变局” 呼唤升级换代

下一篇论美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