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中美电影新协议对国内电影市场的冲击比意料的要大得多,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
●造成国产电影危机的根本原因还是本身的质量问题。当前亟须在提升创意的前提下拓展、衍生电影的核心价值,多角度、多层次提高国产电影质量,促使中国电影产业整体上升级换代。
●电影的市场竞争,也是一种文化竞争,关系到本土主流价值观、审美观的认同,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
市场份额“惨淡”
“金镖”难抵“洋枪”
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2·18”也成了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中美电影新协议对国产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无疑是一个未知数。一开始,不少人持比较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认为进口大片配额的增加对国内电影市场提高质量、整合资源将起到积极作用,对整个电影产业发展利大于弊,也表明了我们一种自信和开放的心态。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比原来意料的要大得多,实际上带来了中国电影的一种变局。从年初开始,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呈现一时难以逆转的下降趋势,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2012年上半年,全国票房约为77.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超过35%。但是,在这近80亿元的票房中竟有50亿元是由进口片贡献的,分账大片有12部票房过亿。经统计,上半年公映的141部影片中,进口片38部,票房却占到了上半年总票房的65%以上。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票房收入的高速增长都是可以预期的,关键在于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格局。
随着中生代有较强实力、并且是偏于商业定位的《匹夫》、《形影不离》和《杀生》遭遇始料未及的全方位的市场失利,“抵抗”、“悲壮”、“敢死队”等词语纷纷冠在这些影片和电影人头上,让全行业感到郁闷和沮丧。“谁说金镖不如洋枪”——《黄金大劫案》中这句打气话,面对严酷的电影市场多少有些无可奈何。国产电影在面对好莱坞大片时为何如此弱势?一时间,悲观的情绪笼罩着整个电影行业。对国产电影的观察和评价,从乐观到悲观的“变脸”,似乎只在一夜之间,让很多圈外的人摸不着头脑。另据初步统计,在即将到来的短兵相接、日趋白热化的暑期档,还会有超过50部国产电影上映。尽管《画皮2》在很多方面创造了国产电影的新纪录,为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做出了大的贡献,但是否能够激发国产电影的信心,扭转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同样有待观察。
量变并未带来质变
五大问题亟须面对
尽管电影产业仍然在高速发展,但国产电影在变局中却呈现出了某种危机,这是需要我们冷静、理性、全面、客观思考的现实问题。中国电影发展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才走完的路而成为了电影生产大国。其量变却并未带来质变,题材过于集中、类型过于单一、创造力和想象力贫乏,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乃至排斥心态。电影市场尤其是主流院线市场不相信眼泪。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不管当下电影市场存在着什么样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国产电影应该深刻检讨、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一问,类型化成熟吗,质量高吗?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观众群体是18—25岁的年轻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好莱坞电影“喂”大的,接受并习惯了好莱坞电影的趣味,所以他们宁可看一些二、三流的好莱坞商业片也不看国产电影。而国产电影类型化不成熟也不齐全,难以有效支撑市场,势必会被好莱坞的类型片所占据。好莱坞对于中国电影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一段时间里难以抗拒的,但老实讲,造成国产电影“危局”的内在和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电影本身的质量问题,以及质量不高引发的口碑不佳、美誉度不高等连锁反应。国产电影最迫切的是要认真研究如何与电影市场实现无缝接轨,如何向市场向观众提供他们需要的电影尤其是高质量的电影。
二问,题材是否接地气?未来国产电影要想巩固并且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不仅需要寻求市场接受度高,且富有审美创意和具有文化底蕴的题材,同时也要逼近普通老百姓现实生存状态,产生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获得观众情感上的支持,才能获得行动上的支持,赢得票房和市场。“接地气”无疑是国产电影在市场上的通行证,同时也是外来的好莱坞电影的相对劣势。
三问,专业化的视听效果有无保证?国产电影的技术和特效,能否打造足以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视听奇观?事实上,当初引进海外大片的标准是“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相对忽视了“技术”层面对于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忽视了影院电影必须有电影院所需要的视听品质、视听感染力。试想,如果影院电影的视听品质、视听感染力与电视剧差不多,谁还愿意买票进电影院?视听品质是吸引观众进影院看影片,看完以后觉得物有所值的魅力保证。从这个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不仅缺乏高端的创意性人才,最基础的诸如化妆、道具、烟火等专业团队也严重匮乏,以致在现代化、专业化创作和生产方面频频依赖国外专业团队。绝大多数观众认为,就国产电影的视听品质、视听感染力而言,在家里看看碟也就可以了,很难激发他们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冲动和欲望。视听品质、视听感染力作为影院电影市场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却成为当下国产电影的一个“短板”。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们快速增长的电影院和银幕只会成为好莱坞大片的“票仓”。
四问,票价可以承受吗?由于电影票价居高不下,其消费水平与人们的实际收入不成比例,致使相当多的中国人至今没有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电影也因此没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消费。
五问,发展方式合理吗?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危机首先而且主要是制片、制片业和制片方的危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是倾向电影院和院线的。一张票除去纳税等少部分,院线要拿走55%,中间环节拿走2%,制片商只能得到43%,各种费用还要由制片商交纳。而在国外,制片商通常能拿到50%或更多。制片无疑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没有了这个基础和根本,中国电影产业即使获得高速发展,其结果也是不能令人乐观的。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突围呼唤升级换代
中国电影市场无疑也在走向成熟,前几年像《十全九美》那样单凭各类宣传噱头就可以把观众忽悠进电影院获得高票房收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生存空间的减小,竞争的日趋激烈,质量不高的国产电影不仅很难创造出票房奇迹,而且被淘汰的命运不可避免。生存的压力但愿能够促使中国电影界警醒,进而产生良性的刺激作用。冯小刚说得好:“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好莱坞挤压国产片空间,但我们要找自己的问题。你没有观众,是因为你的电影不好看。”《亮剑》中的李云龙曾经说过:“狼行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中国电影要想“吃肉”,要想在电影市场上与好莱坞大片正面交锋并且制胜,唯有自身不断调整取得进步,而不是去做“怨妇”。创作和生产出更多具有经典人文品格、审美品格,同时中国观众喜欢看、并且愿意进电影院观看的好电影永远是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硬道理。这一轮变局对于质量不高的国产电影而言,一定是“挑战大于机遇”;但对相对高质量的国产电影而言,则是“机遇大于挑战”。
说到底,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不只是市场的竞争,也是一种文化的竞争,关系到本土的主流价值观、审美观能否被大众接受的问题,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当前中国电影已经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且想做花朵也做不成了。熟悉中美合拍片的DMG总裁丹·密茨斩钉截铁地说:“2012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坎。”“2012是一个突破年,中国电影行业过了这个坎,它就是全世界的,如果过不了,不光自己的市场保不住,连海外的也会不保。”在资本、观众、市场等各项硬件配置越来越趋于完善和更加市场化的今天,中国电影人应该更加关注提高电影质量本身,在提升创意的前提下拓展、衍生电影的核心价值,共同寻找多角度、多层次“突围”,促使中国电影产业整体上升级换代。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应该发挥市场对于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在集中全行业智慧和能量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发挥调节作用和影响功能,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和活力,在倡导主流价值观、提升审美观与产业良性循环之间实现平衡和统一。客观地说,中国电影市场丰富、深厚的资源潜能并未得到全面开发,国产电影依然有自身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现实人文资源,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不可替代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场竞争力,如何让生产力、竞争力成为中国电影发展最有效的推动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国产电影“变局” 呼唤升级换代,作者:佚名,来源:网络,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