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对“新写实”的描述

作者:洪子诚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     时间:2011-02-24
17444

 

  在“先锋小说”出现的同时或稍后,小说界的另一重要现象,是所谓“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对“写实”倾向的小说的关注,主要出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80年代中期,尽管先锋性的小说探索占据重要地位,但许多作家仍在“写实”的轨道上写作,并在文学观念和艺术方法的不断调整中,出现一批与前此的“写实”小说(或“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成果。另一是文学界的一些人存在着对已被过分渲染的“先锋小说”的某种不满情绪。对“先锋小说”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它们“疏离”了中国现实生活处境,和“疏离”了“读者大众”。在这种情况下,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的一些小说发表(注:被作为“新写实”小说代表性的一批文本,如《狗日的粮食》(《中国》1986年第9期)、《风景》(《当代作家》1987年第5期)、《烦恼人生》(《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塔铺》(《人民文学》1987年第8期)等,出现于1986-1987年间,与“先锋”小说的出现是同一时间。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注意,并引发热烈讨论,稍后于对“先锋”文学的关注。),让有的批评家产生“使人舒了一口气般的快慰”。他们密切关注这一写作倾向,并借此来倡导、阐发他们的创作主张。
  在最初的批评文章中,有的批评家把这种创作倾向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注:雷达《探究生存本相,展示原色的魅力》,《文艺报》1988年3月26日。)。这期间出现的名称还有“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而“新写实小说”的概念使用最为广泛。在“新写实小说”的宣扬和推广上,出版于南京的文学杂志《钟山》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988年10月,它与《文学评论》联合召开了“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的讨论会。自1989年第3期开始,《钟山》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宣称“在多元化的文学格局中,1989年《钟山》将着重提倡一下新写实小说”。该刊的“卷首语”写道:“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同年10月,这家杂志还和《文学自由谈》(天津)联合召开“新写实小说”讨论会。在此前后,评述研究这一创作倾向(一些文章或称“流派”)的文章大量出现,几年里,总计达到一百多篇。而被称为“新写实”的作家,除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以外,还有叶兆言、苏童、范小青、李锐、李晓、杨争光、迟子建等。但在作家创作的归属划分上,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注:在当时的另外一些文章中,叶兆言、苏童等又被称为“先锋小说”作家。这种情况,反映了作家创作与批评界的类型研究之间存在的矛盾。)。刘震云的《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通常被看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可以看到,“新写实小说”的提出,既是吩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也是批评家和文学杂志“操作”形成的文学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新写实”概念的内涵,和被列入的作品的特征,会存在不同的描述。有的“新写实”小说家,对领受这一称号并不很情愿(注:范小青:“像我们这样一些作家,写不来新潮小说,但又不能在现实主义的老路上走到底,所以尝试着新的写法……我怀疑到底存在不存在新写实……”。叶兆言:“新写实是被批评家制造出来的”,“作者要站稳立场,不能被这些热闹景象所迷惑”。见《小说评论》1991年第1期。)。尽管“新写实”的存在与批评和文学杂志的活动密切相关,但是,作为一种有独特征象的创作现象,却不可否认。“新写实小说”的“新”,是相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一段状况而言。与当代写实小说强调“典型化”和表现历史本质的主张有异的是,对于平庸的俗世化的“现实”,“新写实”作家表现了浓厚兴趣。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在这种生活中的烦恼、欲望,表现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无助,并采用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叙述者持较少介入故事的态度,较难看到叙述人的议论或直接的情感评价。这透露了“新写实”的写作企图:不作主观预设地呈现生活“原始”状貌。“新写实”作家的现实观和写作态度,使他们的创作切入过去“写实”小说的“盲区”,但也会产生对现实把握的片断化和零散化。
  不同批评家对“新写实”特征的描述并不一致,而同被列为“新写实”作家的创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也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不应作勉强的理论界定。与“先锋”小说的状况相似,由于90年代作家创作的变化,“新写实”作为一种创作倾向描述的用语,逐渐变得可疑起来。90年代以后“新写实”作家中的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转向“历史”,这使敏感的批评家欣喜不已,又有了“新历史小说”名目的发明。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洪子诚,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文学探索和“先锋小说”

下一篇“先锋小说”作家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