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池莉(注:池莉(1957-),湖北武汉市人。插过队,当过教师、医生和刊物编辑。1983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主要作品集有《烦恼人生》、《太阳出世》、《绿水长流》等。出版有《池莉文集》。)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篇小说与此后发表的《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写实三部曲”。在“新写实”作家中,池莉是最明确自己要表现“新”现实的一位。《烦恼人生》对中年人的生存困惑,因与《人到中年》(谌容)的理想主义处理方式完全不同而受到推举(注:刊出这篇小说的《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编者的话》中说,《人到中年》的女主人公陆文婷“常常用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来解脱实在生活的烦恼”,而《烦恼人生》的印家厚“却缺少这种精神气质”,“他更多地被‘现实’所拖累”。)。她以关切、认同的态度,来描述俗世形态的生活,写普通人(主要是武汉市民)的婚姻、家庭等日常生活状况。不过,进入90年代,她对当代都市生活的理解趋于复杂,对世俗“现实”认同的态度也有了调整;在文体上则转向都市言情小说的流畅和趣味的追求。这表现在《紫陌红尘》、《一去永不回》、《让梦穿越你的心》等作品中。池莉的小说,还有“历史题材”的《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
方方(注:方方原籍江西澎泽,1955年生于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到武汉。高中毕业后当过装卸工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作品集有《大篷车上》、《一唱三叹》、《行云流水》等。)1982年发表富于理想热情的小说《大篷车上》。随后的《白梦》、《白雾》、《白驹》,开始转向表现普通人灰色、沉闷的生活。1987年的《风景》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这其实也是方方写得最好的作品。小说对于城市底层卑微、残酷的生存状况的表现,比起另一些“新写实”作品来,远为复杂,而独特的视角和叙述语调所包含的“批判性”,也更为一些评论家所重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一唱三叹》等,主要写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困窘,在冷静、细致的叙述中,仍有着沉重、无奈的情绪。
刘恒(注:刘恒(1954-),北京人。中学毕业后服过兵役,后在汽车制造厂当过钳工。主要小说集有《虚证》、《东西南北风》、《连环套》,长篇《黑的雪》、《苍河白日梦》、《消遥颂》等。另出版有《刘恒自选集》。)创作取材的领域比较开阔。他写的表现农民、市民和城市知识分子的小说,都达到一定的水准。《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等,可以看到作家对于生存的基本欲望(食、性、权力等)的关注,并流露了人很难摆脱欲望陷阱的宿命情绪。《伏羲伏羲》在取材上,具备着可以扩展为有关“创世纪”的庄严主题的因子。然而,生存、性的困窘和极度压抑,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人的生命过程的变态、卑微,完全消解了可能有的崇高、庄严的意味。刘恒的小说,细致、从容的叙述,和内在的,存在于人物行为和心理中的恐惧和紧张,构成了一种对比。这种恐惧和紧张,不仅根源于欲望与外部力量压抑之间的矛盾,而且来自对欲望本身的破坏力量的惊恐。但刘恒并非从抽象意义上来探索人性问题,人物的生存环境和心理内容,具有清楚的特定时空特征(当代农民生存条件的恶劣,严酷的家族制度,传统文化对于性的压抑所造成的心理畸变等)。因而,小说对于现实政治和文化心理批判的色彩,并不需要特别敏感才能辨析。
刘震云(注:刘震云(1958-),河南延津县人。“文革”中服过兵役。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报社从事编辑工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塔铺》、《一地鸡毛》、《官场》,和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另出版有《刘震云文集》。)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塔铺》、《一地鸡毛》、《单位》、《官场》、《官人》等,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在社会结构中人的处境。他对于“单位”这一特殊的当代社会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对人所产生的规约,作了具有发现性质的描述。无法把握的欲望,人性的弱点,和严密的社会权力机制,在刘震云所创造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构成难以挣脱的网。生活于其间的人物面对强大的“环境”压力,对命运有不可知的宿命感;同时又在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人性的扭曲。对于他们的活动,互相的折磨,倾轧,以及所表现的委琐、自私、残忍,小说有着冷静,然而深刻的揭示和批判。这种批判,在一些作品中,以喜剧的、嘲讽的方式得到更有力的表达。相比起另外的“新写实”小说来,刘震云的作品,有对“哲理深度”更明显的追求,这指的是他对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的持续的揭发。除中短篇外,刘震云进入90年代,把力量放在长篇巨制的写作上,先后出版了《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等作品。
上一篇“先锋小说”作家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