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我的鳌头【六百】
有一幅隶书作品,正在书写时,忽闻扣门声甚急,一时走神,写窜了数字。想必当时颇为懊恼,无如之何,就随手书写了一段小行书,以记其事。也许是记毕心情平复,继续书写,不经意间,这倒成了一件特殊的作品。古人诗文属草,涂乙至不可辨,反而别有情趣,这样一件作品,也许因有背景、有故事,而无意间增加了可读性。当然,上举两例,只是张海先生不断探索书艺中明显可见的例子,他最倾心力的探索,固然不是这样的机巧,而毕竟还是书法本体的技道两进。
张海先生也是一位书法事业优秀的组织者、思想者和领导者。他任职中国书协主席以来,针对当代书坛存在的问题,张海先生曾先后撰写了《建设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时代呼唤书法经典大家》、《经典大家怎么出》、《学书三问》、《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等文章,分别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各大书法专业报刊,在当今书界引起高度重视。 最近,张海整理其四体书创作的体会,以《四体书创作自述》为题,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张海首次在家乡举办个人书法展。
人到古稀,乡情优柔而苍然代发。张海带着炙热的乡情、带着对故乡的敬畏与回报之心去创作,通过更加内敛、雄厚的书法作品,回报故乡的人民和养育他的热土。同时,他也借此从故土上汲取新的能量和动力,在艺术道路上再次出发。张海先生1941年出生在豫西偃师。那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著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有更早的夏代都城。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字写得好就是有文化有教养的象征。张海小时候常见大人们逢年过节写对联,那气韵生动的毛笔字让他着迷。上小学后,张海开始跟着老师学写大字,从此走上了书法学习的道路。这一走,已过古稀之年。
在几十年艰辛沉潜的艺术道路上,张海一以贯之,上下求索,书艺日见精纯。他的书法扎根深厚的传统土壤,融汇创新,形成了卓然独立的“张海风格”。他的隶书以汉碑、简帛、草法相参的浑融之境和浓郁的写意风神,彰显出端庄峭拔、雄浑强健的正大气象。他的行草书老辣纵横,超迈自然,变化万殊,充溢着一种奇崛浪漫的盛世文心。他的楷书在魏碑的朴茂中流泻出行书的灵动,篆书则又以飘逸的用笔,如风而行。
正是这种容纳古今的气度和通会求新的探索精神,使张海的书法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张海的书法风格由古雅走向老辣,由精熟走向神秀。即使人到古稀之年,仍然保持着淳朴平和的文人本色和昂扬向上的创作活力。正如其诗所云:“人书俱老对斜晖,检点平生幸不菲。付与后人评得失,仍将余力探几微。”人虽已老,书还未敢称老,故而壮心不已,老而弥坚,不断精进。张海先生是我极为尊重的大书法家,1991年,他曾为我的第一部报告文学集《太阳石之歌》题写书名,当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他时,他饱蘸浓墨,写下了力透纸背的“太阳石之歌”五个大字。
他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书法组织工作,2005年当选第五届中国书协主席团主席,2010年蝉联第六届中国书协主席团主席。多年来,他主张书界要力推精品,书法家要有代表作,当代书坛要力争出经典、出大师。对此,有人赞许,有人异议。张海说,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名字总是和他们的代表作联系在一起,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多宝塔碑》等。但到了近现代,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大家,但代表作少得可怜,人们只能笼统地说某某书法家的字写得好,却不知道他有哪些代表作。
在张海看来,如果书法家没有代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形象会越来越模糊;没有代表作,书法批评常常容易走入误区;没有代表作,后来者就很难找出一个继承前人、超越前人的切入点;没有代表作,容易导致虚无主义的抬头,产生今不如昔的感慨。因此,他一再提出强化精品意识、代表作意识。“一件艺术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能否载入史册的重要依托。较之成千上万件泛泛之作,创作一件精品,要付多出得多的时间和心血。”张海认为,古今书法名作,既有小品,也有巨制。精品力作,既不取决于尺幅大小,也不取决于字数多少,关键在于作品的含金量。精品力作又应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慧眼独具,披沙拣金。
张海先生为人谦逊低调,不张扬;他乐善好施,屡屡捐资书法事业,大力提携后辈;他挚爱养育他的中原热土,对家乡父老一往情深,对师长朋友念念不忘。张海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只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把自己工作做好。就是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想法,推着他一步步走到今天。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应了现在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在对的时候,对的地方,遇到了对的人”。
张海认为,伟大的时代,给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每位艺术家都可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施展聪明才智。而他自己只是众多寻梦艺术家中的一员。作为一名书家,同时又是书协的领导,社会在给予张海许多荣誉,也赋予他重大的责任。担任书协领导的工作,虽然挤占了他不少艺术创作的时间,但却一点没有消减他在艺术创作上孜孜以求的热情。张海说,从“书圣”王羲之,到近代的于右任,都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人,同样也是成功的书法家。
他相信,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会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坚持创作。在张海看来,书家要靠作品说话。一个艺术家,一旦停止了艺术探索的脚步,创作的热情消弭了,他的艺术生命也就枯竭了。他认为,书家一定要沉下去,沉到经典、传统、修养中去,认真、扎实地深入传统,学习古人,大胆实践,积极创新。“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需一代代薪火相传,延至永远。”
祝张海先生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精更美的书法力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