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我的鳌头【五百九十九】
宋代沈作《寓简》载:“欧阳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书作错漏字,历代大家在所难免,或发现后有所交代,或竟没有发现、无所交代,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张海先生的严肃认真,可能与欧阳修同一心理吧。当然,即便是慎之又慎,一次书展的大量作品中,也难免会出现文字错简,错简并不能否定书法艺术,而这种敬畏书法的态度,却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吧。张海先生永不停息的探索书法艺术,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艺术精益求精。无论是当年的“张海现象”、“草隶”的创作实践,还是“一厘米论”的创作思想,都可以体现出他创新的理念。创新,是张海一以贯之的主张,他也始终付诸实践。本次展览中,散锋将成为足以令人关注的事件,或许将成为关于张海先生创作的新话题。散锋并非书法创作的“大道”。神龙本《兰亭序》中“群”字末笔出以散锋,乃无意得之。世传蔡邕创飞白书,虽无书迹传世,揣想当多用散锋,后世虽有书家善于飞白的记录,也并无书迹可证。陈献章以茅龙笔作书,只是工具的拓展,有散锋的意趣,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锋。画家虚谷的绘画作品中,很有散锋的味道,而当代画家唐云的书画作品,散锋的运用显然得到了强调。不论出于无意还是有意,散锋的创作均非“主流”。数年前,偶然的机会,张海先生以散锋创作了苏辙《快哉亭记》,颇有新意。近年来,他有意识地探索散锋,甚至以两支笔并笔书写,以期特殊的效果。书法有法,但所谓法,也不破不立,只要不是故弄玄虚,都将有其探索价值。笔法是书法的核心,当然是颠扑不破的至理。但历史上举凡有所创造的艺术家,大抵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结果。张海散锋的笔法基础,仍是碑派以中锋为主、逆势涩进的方法,其散锋中叉开的笔锋,乍开乍合,虚实相生,在有意无意间,形成了匪夷所思的空间分割效果。如果说书法美术化是一个历史趋势,则散锋的大胆运用,未尝不是美术化的一个特殊表现。这种笔法的不可重复性,已超逸了传统笔法的范筹,而具有现代艺术的某性特征。当然,散锋只是其书写过程的一个因素,而不是作品的全部,也就是说,在散锋运用的过程中,张海先生首先不突破书法的基本规范,更不故弄玄虚,这也是散锋探索必要的前提。否则,为散锋而散锋,以散稀为目的,则写出的就是美术作品,而不再是书法作品了。张海先生对书法的敬畏,毋容置疑,但也往往敢越雷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下一篇郭进拴|我的鳌头【六百】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