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四百三十八】
每逢作家讲课,我总忘不了通知进拴来参加。说是辅导讲习班,其实名义上是创作会议。因为只要是县里批准的会议,不但能得到会议经费,而且还能为参加会议的无薪人员每人每天补助9毛钱的误工补贴,报销来回车费。我心疼那些有志青年!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几块钱可以办很多事情呢!
我和进拴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创作会议上。当时我陪着李準坐在主席台上,我用急切的眼光在台下的人群中寻找着“只有书信来往,而从未谋面”的郭进拴,想看看这个一月能投二十多篇稿子的农村青年到底是什么样子?终于在靠近窗口的座位上,我看到一位一脸稚气的小青年,正在专心致志地听课,他一会儿侧耳细听,一会儿忙着记录,一身皱巴巴的粗布衣裳,一双小而有神的眼睛,一副透着倔犟,但总挂着微笑的脸庞,就是他——郭进拴。因为别的与会人员我都认识。
1976年秋天,县委宣传部在农村搞批林批孔试点,我和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的几位年轻干部,在宣传部高山副部长的带领下,到临汝镇关庙村驻队蹲点,来到了靠近汝阳、伊川、临汝三县交界处的小山村,这里就是郭进拴的家乡。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才真正近距离接触到这位“终日胡编乱写”而被其亲叔和邻居称为“神经蛋”的郭进拴。也正是这一次接触,让我看到了他巨大的艺术潜质,我们才成为密不可分的文学挚友。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