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三百三十一】
我和张绍文先生的结识交往,始于1980年,当时因为我爱文学不被理解,就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临汝县文化馆的张久益老馆长同情我,就让我为文化馆组织的春灯节文化活动看大门。在布置美术、书法展览时,一幅《华山天险擎苍穹》的国画引起了我的关注,只见画面境界开阔,气势磅礴,笔墨苍劲,气韵横生。画家极其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华山北峰的险峻气势,奇峰拔地而起,耸入云端,挺若倚天长剑。作品构画严谨,意境幽远,借景抒情,诗意盎然。画家署名“老汝州人张绍文”。于是,我急于想见见这位老汝州人。机会终于来了,画展结束不久,我常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文化馆的文物陈列室里,对着一件张久益老馆长从纸坊公社收集来的一件出土陶缸在临摹。张馆长介绍说:“这位就是《华山天险擎苍穹》的作者张绍文先生,他临摹的这个陶瓮,是1978年冬在纸坊阎村出土的。”陶瓮高47厘米,绘于瓮身腹部的鹳、鱼、石斧均用白色平涂,鹳的眼睛和鱼、石斧又用褐色勾出轮廓。画面约占瓮体的一半。画面的左边是衔鱼的白鹳,细颈长喙,短尾高足,其昂头扬颈的神态给人以一种胜利者的感觉;而所衔的鱼则显得苍白无力,奄奄一息。鹳、鱼的右侧立着一件带柄的石斧,石斧为弧形刃,中间有一圆孔,像是系绳带捆绑固定斧身用的。斧柄中间有一黑彩画的叉形符号,看来不像是一般的装饰。张绍文先生在他临摹的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图稿上,写上了《鹳鱼石斧图》5个大字,并撰文在《文物》、《河南文物》、香港《美术家》杂志发表,一下子轰动了海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纷纷来到汝州,对《鹳鱼石斧图》进行考察论证。考古学家杨育彬称:“《鹳鱼石斧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画面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法也最精湛的一幅彩陶画,是迄今发现同时代的其它绘画所不能比拟的。”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撰文评价说:“《鹳鱼石斧图》可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新华社很快向全世界发了通电,使《鹳鱼石斧图》很快名扬四海。中国历史博物馆立即派人将这件国宝级文物调往北京珍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