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刀郎现象【一百三十五】
这两首歌听第一遍只觉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就这一遍啊,我能断定,刀郎又要要火了。这几年但凡跟国风沾点边的歌都火。全国自上而下都在推崇国风,领导人的服装,各大晚会的服装和舞美,各种平台和卫视的国风秀,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汉服和旗袍,我们的文化自信回来了。这作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来的正是时候。 又听了五六遍,一开始目不暇接,画面也美,声音还抓人,不知道先关注哪个。音乐未起,水墨画缓缓铺开,这个MV看的赏心悦目,使人想起《清明上河图》。再听,各种各样感觉慢慢升起来 ,我来不及穿鞋下床慌不迭抓来一支笔记下了这些零零碎碎的感动。 心已经很久不激动了。刀郎有很多作品,我曾说过,那些歌够我听一辈子了。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人都会喜新厌旧,并不是老歌不好了,而是我的心境变了,一首歌带走一个时代,一个调调影响一代人。我们是不断变化的,那些陪伴了我们一个个日日夜夜的歌,再听已不是当时的心境。所以我们期盼,我们就像二月里盼春风,我们等到了。 看完了画面,我就关注歌词,其实是画面铺开以后,无比期待是怎样的声音,宁静中突然开嗓,虽然开始是浅唱低吟,但是曲子突然钻入耳朵心还是感觉被震了一下,忽而缓了下来,在不经意间又给你来那么一下,声音起伏不定捉摸不透,想抓又抓不住,于是开始关注歌词,那歌词别具一格,我只能想到这个词。还没来及细细研究,确认过词作者以后,对刀郎的崇敬又添了几分。艺术创作不容易,莫言获诺奖以后10年才又出新作。专辑介绍里写到从13年就开始创作了,7年磨一剑啊!诗人就是诗人,他的诗你不必看懂,咱也看不懂,就像海子的诗,谁能懂,真懂了未必是好事,况且刀哥也说了有的词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来的,是何意。也不必研究王先生是谁,故事取材于哪里,这不重要。还有一些较为敏感的词,初听稍有狐疑,再想也就释然,这不就是刀郎应该有的风格吗?他的词惯有的画面感,毫不避讳直白的表达,唱不尽悲欢离合,歌一曲活色生香,荤素高雅都是我们的生活,也是艺术。这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是他和听众最真诚的沟通,这是从他心里流出来的作品,说是呕心沥血也不为过。不知道他走过了苏州城多少条街,遇到了多少老老少少,看遍了多少日出日落,翻阅了多少史料经典,和多少故事里的人秉烛夜谈,这作品才能才能来到我们耳边。这几年古风歌很火,俘获了很多人的心,清新淡雅的调调,古今混合的歌词,对于我们追寻古风的心情,是撩拨也是慰藉。但是古风歌为了迎合受众口味,都把古诗词玩坏了,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以为这样就能附庸风雅,岂知作品应该由心而出,这或许有点难,人心浮躁,大约都为稻粱谋,几人能潜心为艺术? 调调我不懂,但我能听出刀郎善用的转音,我能于一个热烈的乐器声中听到大漠的二道桥,在一个起承转合之间,莞尔一笑:还是刀郎,还有那味。跟着作者走了一段春风十里的苏州路,一路上才子佳人,悲欢离合,我仿佛看到了酒醉的杜牧,落寞的王勃,一个个忧心国事的君子。歌曲哀与乐之间流露着看淡世事的洒脱,歌曲像是刀郎唱的,恍惚间又像源自悠远的历史长河;仿佛跟着作者翻山越岭,时急时徐;又似闲庭信步,笑一切可笑之人,世人皆醉我独醒!各种感觉交错纠缠之间又峰回路转,暗自感叹:还是刀郎,没变!
《弹词话本》,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不光是Tidal收录了此张专辑的MQA版本,还附上了全部歌词。应该说刀郎先生在横空出世的那些年,一直是我的心头爱,且不说他当年的创作首首动听,而且他的歌词通俗易懂但又直击人心,反观目前所谓很火的一些创作歌手,虽然多产,但是大多都显平庸,而且没有什么传唱度。而刀郎先生的2002年的那一场雪,冲动的惩罚,喀什葛尔的胡杨,情人以及西海情歌等却深入人心,具有相当大的群众基础。虽然刀郎先生的歌曲好像没成为主流,提起自己喜欢刀郎的歌甚至让某些人觉得有点俗,可我却愿意称呼刀郎先生,因为他是真正的音乐人,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一直没有放弃创作和突破,这一辑《弹词话本》应该能让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音乐人老师闭嘴了吧?请问这些所谓音乐创作人有几首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刀郎的歌里住着哀婉曲折的女性,和她们的爱情故事。
叙事体的歌词娓娓道来,无论是诵读还是放声演唱,都能体会到音乐之美,个中藏着多少令人浮想联翩的好故事呢!
这张专辑——真是神奇、美丽,且好听、好听!
《瓜洲渡》《梨花落》《对岸阿姐》《豆蔻盒子》《画船记》,这几首歌真是百听不腻。
《弹词话本》有如一场对七年苏州生活的致敬,也是一篇篇评弹故事的读书笔记。层次丰富,内涵之庞大,浑然一块太湖巨石,有着成千上万可以眺望进去的洞眼,每一个洞眼都铭刻上一段早已淹没尘烟的人生。刀郎细心地往里填入自己的看见、体谅与悲悯,来纪念历史长河里那一个个才华与风骨并重、却又“恋爱脑”无比的女主角们…
正是这这种人文关怀,在每一首歌里都深深拨动我的心弦。
弹词话本,非常苏州,刀郎先生的自述也是他每天骑车穿越苏州的大街小巷,停留一片湖边,停留苏州人的一言一句之间。他还弹着琵琶。歌曲里偶有琵琶旋律,配上他的通俗现代嗓音,却一点也不违和。要实现人曲合一,不做他想。
我去过两次苏州,一次是为学生时代作结,一次是公差。一次是包揽平江路苏州博物馆虎丘塔木渎镇评弹体验的散装旅行,满足江南小镇的想象。一次是十年后的科技城,住在具有科幻感的浒光运河畔。
一顿穿越感,一区苏州评弹,这张专辑让我的两场苏州记忆重叠。
折叠带来宇宙时空的交集和魔幻的互动。这本身就很科幻。苏州至柔,科技穿刺而过,现实把运河凝结,映照在园林的借景和西米巷的冷清之间。
万物先有对秩序的相信,再有对秩序的重构和投身其中。
游吟诗人相信心中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江南而这江南是这个文化共同体中人们的共同想象和流传。
是南朝四百八十寺,是雨巷里走过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水乡摇揺弋,秦淮流光。
是话本里鲜活了千年的故事,也是画里热闹了前年的喧喧嚷嚷,一半在庙堂,一半在小巷。
想象一下,我们从秦淮光影里出发,也许是李白也同船游过的繁华,或者姜夔、柳永感叹过的片段,再从左侧一个光影暗淡的小岔口开进去,是远离二十四桥,离寒山寺近一点的河道,夜幕降临,在两岸甚至能听到夜禽的鸣叫。
有关志怪和世间苍凉故事的声音就越来越近,或者想象一下与少年时的迅哥儿,一道坐着船去看那社戏。
远去的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这时再在乌篷船沿,徐徐展开这幅画卷。是夜宴图,是步辇图,是女史箴图,是秋水观音,是端儿的清明上河图,是孟儿的千里江山图。
是张岱的夜航船,一船的星辉,载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