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刀郎现象【一百三十一】
这几天都在听一张专辑,来自刀郎的《弹词话本》。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这张专辑,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人到如今还保持着那一份对音乐真挚、热烈的心境,依然在创作、唱着那些歌曲。发现这张专辑的过程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偶然,首先是映入眼帘的手绘专辑封面吸引了我,这个封面图非常明显的借鉴了《清明上河图》中的一角。简单的看了几行文字介绍,就迫不及待的收了,当然这里先拿到的是数字版的,实体CD还得再等等。
算起来这已是相隔有十多年,从遥远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今天的《弹词话本》,从西域到江南,一个是大漠孤烟直的粗犷与沧桑,一个是浅斟低唱、烟雨楼阁的江南水乡。唱歌的人还是那个人,但听歌的,大多已经不再是同一拨人了。就像近期的《旺达幻视》在前三集用复古的调调率先杀掉了一波路人,《弹词话本》这个专辑名一看也是显得劝退感十足。如果不是之前听过他的歌声,多半不会感兴趣。而知道他的人,一看这名称也会有所蒙圈,可见这门槛还是有些高了。
整张专辑听下来,曾经那个沧桑而又略带些沙哑的嗓音,现在又多了几分温柔,历经岁月的打磨后,显得更加的成熟与圆润。每支歌曲唱段中多处转音的运用收放自如,还有夹杂其间的假音连接哼唱,听来让人感觉非常享受,十分入耳。就像一个既熟悉又久违的老朋友在耳边呢喃低语,娓娓道来。穿行在江南某个不知名的小镇上曲折幽静的小巷中,荷叶细雨,风拽雾弥,任那油纸伞上滑落几许晶莹剔透的珠滴。而对配乐器材的选用上更是独具心思,琵琶、三弦、中阮等传统民乐器材的搭配给人在听觉上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切切,若临其境,刹那间来到鲁迅先生《社戏》中听戏的现场。
这张专辑的绝佳之处还要说到它的词作上,华语音乐圈的中国风刮了很多年,然而真正数得上是上品的词作,除了像林夕、方文山外,其他真不多见。大多数打着中国风的歌词作品,就是填词组合的拉郎配,一味堆砌华丽词藻,虚假又浮夸,无痛却呻吟,风马牛不相及,听来实在是让人反胃至极。这些东西不要说是中国风,根本就是中风。在《弹词话本》中的十首歌曲,其每首词作得都各有具象所指,每首词描述一个场景,在遣词造句上都有仔细打磨,力求准确与传神。音乐配上演唱,耳听着画面就随之浮现在了眼前。就像介绍所说,这张专辑是话本,也是画本。而刀郎本人则一如既往的包办了整张专辑的词、曲、唱,三位一体,犹能做到如此出色,那真是顶呱呱顶了两个瓜——顶呱呱呱呱。
我认为好的音乐,能让人在听的过程中以及之后,对生活有所映照、思考,进而迸发出对美的向往、追求。在这时光之中你的旅程,你想起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譬如一颗石头缝里开出了一朵花来,娇艳盛放,那是它珍惜了每一秒钟的阳光雨露,好音乐的价值就在于此。
刀郎在谈到这张专辑的创作时说:“受话本和戏曲的影响,让我从小对江南就有一种深深的情节,而苏州符合了我对江南所有的想象。我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模仿着他们的生活,评弹、昆曲及吴语,琵琶、三弦与曲笛。直到三年过后,开始动笔尝试创作这张专辑。这张专辑是我对话本中的人物、故事的陈述,是一个个画面、印象的叠合。就像话本小说一样,这里是一个小书场,我是‘说话人’,希望听众能变成‘看官’,找到我们于时间于空间存在过的痕迹。”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三百一十】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