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三十四】
2018年1月16日晚,由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和鲁山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平顶山市“红色文艺轻骑兵”新春走基层——豫剧现代戏《尧山情》汇报演出在平顶山市会议中心举行。全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不少观众被曲折动人的剧情感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原主席、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志斌、王明义,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宋丽萍,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赵钢,中国书协副主席宋华平,海关总署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激扬,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平顶山市委书记周斌、市长张雷明等,与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的扶贫工作人员和驻村第一书记代表一同观看了演出。《尧山情》由鲁山县委、县政府和河南豫剧院联合打造,是平顶山市2017年度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项目。《尧山情》是以海关总署派驻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凯同志的真实事迹而创作的。剧中通过对驻村第一书记汪可所见、所思、所历、所为的深入刻画,塑造了一位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书记生动形象,反映了驻村第一书记坚决执行党中央决策,牢记宗旨,勇于担当,带领人民群众战贫困、谋发展的动人事迹,展示了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履行职责,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尧山情》也是鲁山县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通过文艺的形式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集中体现,是用实际行动履行党的庄严承诺的具体载体。
《尧山情》由国家一级编剧李学庭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李杰执导、国家一级作曲汤其河作曲。
鲁山县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尧山情》的创作和修订。鲁山县委书记杨英锋经常询问创作进度,了解修改内容,并参加专家论证会,为《尧山情》的创作和修订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县委宣传部长刘万福亲自陪同创作人员入村组到农户,上山头到地块,进大棚到基地,了解情况,体验生活,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优质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尧山情》于2017年9月23日由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正式开排。剧组人员克服以传统古装戏见长,现代戏较为陌生的困难,摆脱包袱,较快有效的进入现代戏的创作思维,对排练高标准、严要求,经过紧张排练,豫剧现代戏《尧山情》终于走上了舞台与观众见面。
河南省豫剧院青年团团长孟祥礼说,《尧山情》是对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党员干部的礼赞,是一首对奉献者的颂歌,是一束为英雄们献上的鲜花。王凯2015年7月到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任第一书记。任职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多方争取项目20多个,帮助土桥村成立了“海扶山”集体所有制合作社、养殖合作社,种植大棚草莓、晚秋黄梨、袋料香菇,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业、光伏发电等脱贫产业,改善了土桥村的生产生活,实现脱贫237户79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0.5%降至2017年的0.3%。
《尧山情》讲述了中直机关派驻尧寨村第一书记汪可带领尧寨百姓建基站、铺宽带、搞红色旅游、建文化广场、种植蔬果,成功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感人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广大基层干部坚决执行党中央决策,牢记宗旨、勇于担当,带领人民群众战贫困、谋发展的决心和举措,展示了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履职尽责、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2015年7月,海关总署王凯到河南省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任“第一书记”。任职两年来,多方争取项目20多个1000多万元,极大改善了土桥村的生产生活。刚到土桥村不久,王凯就走遍了全村15个居民组、29个自然村,开展“五个一”活动——挨家挨户到村民家吃一顿饭、送100元慰问金、参加一次劳动、征求一条意见,提出一条建议,与村民拉家常,摸清土桥村底数。面对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村集体一穷二白的村情,王凯利用海关资源广搜信息,先后带领村干部、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到上海、大连和山东等实地考察,在河南周边寻找适合土桥村的产业,最终确定以大棚草莓、晚秋黄梨、袋料香菇、互联网+特色农业、光伏发电作为该村的五大脱贫产业。
为了实行连片种植,集中灌溉,王凯与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流转近千亩土地,800余亩黄梨种植、30亩香菇大棚、130亩草莓大棚等用地得到了有效解决。有地没资金也不行。王凯多方协调,按照海关总署出资、申请国家扶贫补助、村民申请贴息贷款各三分之一的股份,兴建了第一期草莓大棚、香菇大棚、黄梨连片种植基地,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冷库,而且部分产权归村民,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扶贫产业项目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他提出产业盈利再分红机制,通过二次分红建立贫困户兜底基金,让贫困户得到实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