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人间真情【一百五十四】
我与《作家通讯》情谊深
——读《作家通讯》有感
最近,收到中国作家协会《作家通讯》编辑部寄来的2012年第4期(总第172期)《作家通讯》,手捧这份散发着油墨香的精美刊物,心头涌起一股热流,有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我自1994年12月27日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批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来,已连续收到了85期《作家通讯》。我入会时的会员证编号是4481,现收到的总第172期《作家通讯》封底写着“9488名中国作协会员人手一册的刊物”。18年来,我先后搬了7次家,很多书刊都搬丢了,只有《作家通讯》一本不少,2006年我搬到新城区的新家后,我在书柜里专门留了一层,全部放的是《作家通讯》。记得1997年和1998年我在鲁迅文学院进修学习时,有几期《作家通讯》没收到,我专门到中国作家协会说明情况,会员处的同志极其热情地给我配齐了短缺的几期《作家通讯》,1999年和2000年期间,我因从汝州市文联往平顶山市文联调动,又有几期《作家通讯》没收到,我给中国作协会员处写了一封信,很快就收到了他们补寄的几期《作家通讯》。如今,国刊有之,省刊有之,市刊有之,县刊有之,而专门面向9488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刊物还是《作家通讯》独此一家。读着这一本本电脑照排、印制精美的国际流行大32开版本《作家通讯》,令人耳目一新,上面发表的许多作品和信息都是在其他公开报刊上看不到的。我们的《作家通讯》真是捷足先登,敢为人先啊!光从这一点看,编者就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
从我读过的89至172期《作家通讯》来看,感到的确如主编高伟在封底所写的那样:“文坛精英漫步的园地,文事动态瞭望的窗口,连接文人网络的桥梁,传报作家心灵的青鸟。”《作家通讯》图文并茂,新颖活泼,真实性、文学性、思想性、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紧扣时代脉搏,展示作家风采,广纳八方英才,抒写青春心迹。
《作家通讯》版式活,容量大,栏目多,分量重,思路清,色彩鲜,品位高,选稿精,格调雅。四封的彩色照片大气磅礴,内文的题图、尾花小巧玲珑,相映成趣,令人爰不释手。
1995年3月出版的总第89期《作家通讯》发表的《作协工作》、《文坛一瞥》、《作家剪影》、《创作心路》、《会员茶座》、《文坛记趣》、《去雁来鸿》、《资料卡片》、《信息广场》
等栏目以及翟泰丰的文章,读来令人振奋,令人激动。这期《作家通讯》的一组文章,使我看到了新一届中国作协领导用大手笔写就的大气魄、高起点、超常轨、快速度、大跨度、跳跃式的鸿篇巨著,这需要何等宏大的气魄和胆识啊!是的,1995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作协会员来说,其所表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年号本身。昨天,作家们用速度和效率驾驭时间,用科学和汗水浇铸质量,终于才换来了今天的累累硕果。这些丰功伟绩引动着作家们为昨天的劳动而微笑,也激励着他们为明天的战斗而扬眉。谁看了,谁就添了劲儿,长了胆略,无论多重的担子,都敢挺起腰板儿挑上肩去,无论多远的路程都敢一步一步从头迈起!从此,我和《作家通讯》解下了不解之缘,我不但自己学习上边的好文章,还经常组织身边的地方作协会员学习,还多次把《作家通讯》发表的重要文章复印下来,分发给平顶山市和汝州市的作协主席团成员学习。我还在我主编的《沧桑》1996年第2期(总第24期)集中转发了《作家通讯》发表的乔典运的《友情战胜癌症》,张宇的《说说学问说说钱》,雷达的《当今文坛上的女作家群》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调到平顶山市文联工作后,模仿《作家通讯》的版式和栏目出版了一期《平顶山作家通讯》,受到了平顶山市作协主席于天命的高度评价并在作协主席团会议表扬,号召大家向我学习。《作家通讯》于1953年4月问世,从当初的不定期,到1995年的季刊,又到双月刊,再到2012年8月的月刊,从过去的白皮书,到现在的四封彩印和内文彩色插页,从过去的小32开到现在的大32开,每期固定页码达128页。从我读过的85期《作家通讯》,我目睹了中国作协的三届代表大会,见证了中国作协和中国文坛的发展历程。2012年第4期的《作家通讯》共开设了《文学大本营》等16个栏目,尤其是新开的《网络文学》更加引人注目。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