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学名叫蟋蟀,又名促织。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善鸣,好斗。因为一听到蛐蛐叫唤就知道是入秋了,天气将逐渐变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御寒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不知是谁先发现的,雄性蛐蛐争斗起来挺好玩儿的,于是就把它们逮回来,令其争斗、观其胜负,以博一乐。白露、秋分、寒露,正是玩蛐蛐的时节。“勇战三秋”,就指的是这三个节气。
斗蛐蛐之戏,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以金笼养促织,置之枕函畔,以听其声。”南宋权相贾似道,“少时游博无行”,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经常与妻妾在半闲堂斗蛐蛐取乐。他还写过一部专著:《促织经》。说起斗蛐蛐儿,恐怕许多人都不会陌生,我国古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蛐蛐儿生性好斗,长着一副利齿,两只后腿粗壮有力,两条长须摇摆不停。“开战”时,双方相向而行,须子不停的扫探前方,彼此一经接触,便立刻张开大口厮咬起来。败者落荒而走,胜者则鼓翅长鸣,煞是令人兴奋。我们小时候一到秋天小哥几个结伴带上捉蛐蛐用的工具,如小镐.逮蛐蛐用的网罩.放蛐蛐用纸卷的纸筒子。满山脉岭的瞎转游,没有目标小也不懂什么,只是一边玩一边找,听到蛐蛐叫就一哄而上,一见蛐蛐抻手乱捉,有时蛐蛐没有抓到弄得两手泥,有时好不容易抓到,不是掉腿就是掉须子,有时也就抓到手一看死了,虽然有时一天抓不到几只,但兴趣己然很浓,己然很高兴。
小时候,院里有很多养蛐蛐儿的人,有比我年长几岁的,也有跟我同龄的人,每人都养着好几只蛐蛐儿,分别用蛐蛐儿罐装起来。依据蛐蛐儿的个头大小或品相分出等级,并命名以相应的绰号,以期“打斗”时根据对方蛐蛐儿的身块儿大小而做出选择。蛐蛐儿在掐架时,除参战双方外,还有不少观战者,常常围了一圈儿,不停地呐喊助威。刚开始我也是一名观战者,后来看的次数多了,兴趣随之越来越大,于是就加入了这支队伍当中。附近就是农田地,对于逮个蛐蛐儿来说并非难事。经常和同伴洪生、国庆到田间地头去捉。每次捉回来的蛐蛐儿各自挑出最好的一个,彼此间进行比试,而比试的结果大多是我的蛐蛐儿败下阵来,偶有胜利之时也保持不了一天的功夫就会让位于人,心里总是耿耿于怀,不服输。而洪生和国庆的蛐蛐儿虽然胜的时候多,也高兴不了多久,又被别人的杀败了,看来手上还真是缺少“强兵能将”呀。
为了捉到好蛐蛐儿,我和洪生、国庆商量到离家远点的地方找找。记得那天我们早早的就起身去出发了,估计着离家得有七、八里路的样子,看到旁边是一片玉米地,就停下来准备碰碰运气。玉米地是蛐蛐儿经常出没的地方,每棵玉米杆的根底部土壤都有裂缝,蛐蛐儿就喜欢藏在里头,只要用脚跺一跺或是向裂缝里吹气,只要有蛐蛐儿就会从中蹦出来,剩下的就是捉蛐蛐儿的技巧了。我们在各自的领地开始搜寻,不知过了多久我已逮了四、五只,但是个头都不大,不甚理想,总想着逮一只像样儿的。正当我聚精会神的连吹气带跺脚仔细搜寻时,冷不防“嗖”的一声从玉米根下蹦出一个东西来,擦着我的耳边划过,吓我一跳,待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油葫芦”卧在地上,个头肥硕,跟小蚂蚱似的,两条须子左右乱晃,浑身油光锃亮,我长舒一口气。记得听人说过,有人曾经就是用这种方法逮蛐蛐儿时,窜出一条蛇来,吓得那人跋腿就跑,想想都令人肝儿颤。我平静了一下后继续寻找,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哒哒哒”的声音,我断定这是蛐蛐儿的叫声,急忙寻声而去,在一棵灌木树前声音停止了,我看到灌木树根底下有个黑乎乎的洞,挺渗人,估计就在这里啦。于是我抬脚砰砰的跺了两下,果然从里面“噌”的一下蹦出个蛐蛐儿来,正好落在我脚旁。看那蛐蛐儿怎生模样:前须摇动,后腿收缩;头圆身阔,金翅微张;身姿矫健,器宇轩昂。好一副王者品相!刹那间眼前的景象让我欣喜若狂,兴奋之余,我定了定神儿,轻轻取出蛐蛐儿罩正要捕捉这个“宝贝”时,忽听到远处洪生在叫我,说是要回家了。为了避免惊动宝贝蛐蛐儿,我装没听见,仍是小心翼翼地直奔蛐蛐儿而去,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将我的“小金翅”捕捉到手,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真正的玩家儿斗蛐蛐是很正规的。事先要备好“战场”;要下请帖。得到邀请的玩家儿带着蛐蛐赴约,不能带一两条,少则三五条,多则七八条;还要带上一两个人专门照看自家的蛐蛐。有一次我逮了一只个头很大,叫声很响的,腿长而粗.两个扳牙又宽又大真像李逵的把大扳斧子一样.看样子就有使不完的劲,我就叫它黑旋风李逵。
黑旋风李逵每次出阵都是威武霸气.一幅不可征服的样子。每次和对手一照面.两腿一弓.两个大镜面翅一抖动发出摩擦声如虎啸震山.先给对方一个下马威,然后张开两个大扳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的钳住对方的牙猛的一摔对手还没来及反应就摔倒一个牙就撑了下来,靠着盆边退却而逃不敢回头败下阵来。
每次黑旋风胜利归来,都会得到应有的奖赏。有时连续作战从末败过可称常胜将军。可就这样一个常胜将军下场也挺可悲的。
那天常胜将军归来,本来想给它淋上点水,手还没有往罐子里放,好家伙那斗劲还没下.腿一蹬就跳到我袖子上.左手刚要抓它一跳就跳到院子里的盆子上。返时我家的大公鸡过来了伸嘴啄.常胜将军一跳,大公鸡没吃着。我赶紧轰走鸡,结果没来的及,大公鸡一伸脖子把常胜将军吃了。当时心疼得我好难受,真想把大公鸡吃了,又恨常胜将军跑得慢,怎么那么痴,以至后来有个动画片叫(蛐蛐斗公鸡)电影我都不相信。
回想起小时候这些童趣,还兴奋不已,讲起来还津津有味。我们小时侯没有现在生活物质好,但玩得实在.玩得很纯真.玩得很愉快.没有远大理想包袱,也没有输赢在什么起跑线上。也没有什么补习班,特长班。
正式比赛有专门的“斗盆”作为战场,有专人担任裁判,还有专人负责核准参赛蛐蛐的体重——如今有天平了,过去用“秤儿”,比老中药铺里称中药的戥子还小,象牙的秤杆比筷子还细,固定在一个一尺左右见方的红木框子里。它能把蛐蛐的体重精确到一两的万分之几。称体重,目的是为了公平竞争,体重相差一毫都不斗。因为一条好蛐蛐只要战败一次,便从此没了斗志。如果让它和重于自己的对手比赛,赢了也要自身受损,要是输了就更“冤”了。
比赛开始以后,赛场上鸦雀无声,耳听裁判,眼观斗盆,心系各自的蛐蛐。蛐蛐的主人屏住呼吸、心弦紧绷,手心都能攥出汗来。蛐蛐之间的争斗更是激烈。蛐蛐和人一样,每条蛐蛐都有自己的个性。争斗起来,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来我往,有进有退。两虫纠缠撕咬在一起时,犹如摔跤场上的两名摔跤手。正因为如此,斗蛐蛐才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和刺激性。斗胜了的蛐蛐会昂然自得地高唱凯歌,令其主人心花怒放;斗败了的蛐蛐往往会退出战场、落荒而逃。
蛐蛐相斗,必有胜负,因而可以赌输赢,以此为博彩。书画文人可以赌香烟、点心、水果,财大气粗的高官大贾,一注可以几十块银元、上百银元。在一旁观战的,也可“随彩”押注。旧时,还有为斗蛐蛐配备专人监局、给蛐蛐过体重、裁判、记账,开局设场以抽头获利的。听说天津斗蛐蛐赌注比北京大,一般的五十、一百,多者三五百元——这些都是过去的情景了。回到家,新虫王让我彻夜无眠,芡草一探,开牙鼓翅,威风八面。我乐得合不上嘴。约战的小伙伴彻底要猴吃芥末——傻眼了!忽然记起后捉的紫银背,不如先试试大虫王的勇猛。放进斗盆,紫银背显然要小,没等引探,已然开斗,仅仅几回合,大蛐蛐猛地被甩出罐外,这让我惊出冷汗.我急忙罩回重新放入,瞬间又被咬出,正蹦到我家花猫嘴下,一口下肚。我万念俱灰,这一夜无法入睡!
清早,小伙伴捧着蛐蛐罐来叫阵。我告诉他们昨夜捉了八厘大虫王被猫吃了,他们嘲笑我说梦话。我解释原由,然后捧出紫银背,众人惊呼,这只也不小呀!晨光下,紫银背全须全尾,双翅银光闪闪,芡草轻刷,亮出紫墨钢牙。兵不血刃,叫阵的蟋蟀全军覆没。蟋蟀生长的适应性很强,只要有杂草生长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长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长的个大体强,皮色好,与地质、地貌、地形就很有讲究了。古书上说,北方硬辣之虫与生于立土高坡,这就说明地形地貌与蟋蟀的发育体质很有关系。很多书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虫大多善斗,淡色土中出深色虫必凶。
蟋蟀的分布极广,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都有其生存活动的踪迹。它在生物系统的分类归属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单就蟋蟀来说,包括许多不同的种类。蟋蟀在世界各地的种类多达1400多种,在中国,已经确定的也有30多个品种。我们现今所饲养并用于角斗的蟋蟀,归属于斗蟋亚科的"斗蟋"。
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现今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至于斗蚰蚰这一活动起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在赵宋时代,在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这已是历史事实。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