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我读阎连科《走着瞧》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2-01
49649

       《走着瞧》是阎连科出版于2011年的一本特殊游记。作一个乡土农民作家,阎连科对于土地资源输出的不稳定性所带来的人们生活的贫困和命运的不可掌控有着最为深切的体会,因此,逃离土地、苦难与抗争主题贯穿了其多部作品。而在经历了“向城而生”的价值判断与人生选择的种种洗礼之后,“重返乡土家园”又成为了命运安排下的最终归宿  。尽管只是一本散文体游记,《走着瞧》依然能窥探出作者延续出的深埋于城市与乡土中个体命运主题。


       不似大篇幅的由景入情,书中记录的更多的是因行走过程中的人事而延伸出对细微生命的体悟,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或有带着新阶段的感悟和警醒去融入新旅途探索的意图。豆瓣上简介“深入阐释了‘行走,心灵,人生’的主题,充分展现作者‘身游世界,心系家园’的情怀。” 我们常说人之一生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然越来越多的人已明白,无论如何上路,身体和心灵可能不同步,但无法分头行事。此书虽言“走着瞧”,但“走”得更多的不是双眼和步伐,“瞧”得更多的不只是风景名胜与人文历史,更是对不同地域风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的博弈、抗争、成长的挖掘,映射当下社会百态与人生情怀。


       看了《走着瞧》,首先吸引我的是名字。“走着瞧”,顾名思义应该是游记性质的随笔。确实,这本书与旅游有关,可是,书里面没有太多的风光,更多的是一笔而过的率性。倒是描写农村故乡的几篇,我看得颇有趣味。


       在“乡里乡亲”这篇文章里,每一篇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我最喜欢其中的第五。假如我来命名这一个故事,我会叫它“老人与鸡”。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老太太,独自居住在一个破旧的院子里。她的儿子已经事业有成,随便就可以把老太太的宅子修复好,就是一直没来修缮。
 
       老太太养了几只鸡,每天捡鸡蛋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十几只鸡,只只老实地在老太太指定的地方生蛋,偏偏有一只具有个性的芦花鸡,不肯从。这只芦花鸡身强力壮,每每在老太太不注意的瞬间,从院子的豁口溜出去,或者乘老太太不备从破了一块的墙头飞走。于是,老太太每天最重要任务之一,便是看守这只芦花鸡。
 
       来来往往的,老人与鸡的战斗,总是以老太太的失败告终。不可否认的是,人的智力要远远超过芦花鸡。老太太不再看牢芦花鸡,而是转换策略,采取了盯梢跟踪等方法获取芦花鸡的蛋。这招很有用。老太太有一次捡到了十多只芦花鸡偷偷生在外面的蛋。常常芦花鸡为了躲避老太太的跟梢东躲西藏,每次又都被老太太瞧出端倪。人与鸡的游戏,就这样进行。那么多的鸡蛋,老太太显然吃不完。过几天她就会兜一兜送给发达了的儿子。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闹腾的芦花鸡多被关照。那么多鸡没有一只像芦花鸡那样,牵引老太太的精力。老人在和芦花鸡捉迷藏一样的游戏中,得到了巨大的快乐。只是,那时候老人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打麦场上,草垛里,左右邻家的角落等处,是芦花鸡的秘密,是老人发现的秘密。找回来一只鸡蛋的乐趣,早已经超越了鸡蛋本身的价值。城市空巢老人养狗养猫养宠物,农村人似乎没有这样的闲心。养鸡取蛋,劳动最光荣。
 
        终于,在老太太的一再要求下,她的儿子拉来一车砖头,她的院墙从此固若金汤,不要说芦花鸡飞不出去,就是武林高手大概也难以轻松进出。芦花鸡很不开心,它依旧个性。生蛋的时候,就不好好呆在鸡窝里,不是在院子里的硬地面,就是边跑边生蛋,让那只老太太心心念念的一只蛋跌碎。时间长了,芦花鸡从两天三只蛋变成了一天一只,两天一只,以至于越来越少。老太太心里总像缺了点什么,没有芦花鸡的躲猫猫,她的时间多得用不完。
 
       芦花鸡不生蛋了。芦花鸡老了。某一天的早晨,芦花鸡没有跟随大部队出笼,它死了。失去了战斗精神的芦花鸡,可能少了活下去的动力。不生蛋是第一步抗议,死了是最后的沉默。老太太埋掉芦花鸡。高墙大院的清冷,老太太跟谁说?半年不到,她也死了,只剩下一座空空的大院子。
 
       整篇故事,没有提到空巢,没有提到独居,也没有说到一个人的孤寂。可是,字里行间的隐藏,胜过千言万语。留守老人的问题,喊了多少年,状况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更加严重。城市有社区有老人活动中心,农村呢?
 
       不久前看到一则新闻:过年以后,儿女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城市,为生活。剩下来的老人,要用一年的等待企盼儿女的归来。有的老人忍受不了这样的孤独,寻了短见。虽然说这样的例子有点极端,孤独的老年时光如何熬过去是躲不去的话题。老龄化的日趋严重,用单独生二胎的政策来缓解,能解决多少,尚需时间证明。
 
       游记读过不少,能使我感动的却只有阎连科的《走着瞧》。

       比起余秋雨抚今追昔式的追溯历史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比起朱自清以旁观者的眼光、闲适的笔调、清新的风格描写异域风情的《欧游杂记》,如阎连科自己在跋中所说,《走着瞧》是太过拙笨了。但《走着瞧》还有一点就是诚实。《走着瞧》写的都是一些小事情、小人物,但却是直面人生的,更接地气,更能引起人的共鸣。正如王国维所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的,走着瞧写的事虽小,却是好文章。

       阎连科的《走着瞧》表面看是游走各处写出的游记散文,实则是作者在时空变换中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是不能当游记来读的,正如作者自己在跋文中所说,“这不是脚行的游记散文,那需要闲适的心情和不知疲倦的双脚。”阎连科的这十几篇散文完全是其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阎连科的散文,总有种沉痛感充满在字里行间,常常使我想到史铁生所说的“写作的零度”。所谓“写作的零度”,其实就是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

       人生最基本的问题莫过于生存了。我们的生存状况是怎么样的,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生存现状,我们有没有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我们有没有能力去改变我们的生存状况,这些在阎连科的文章中都有涉及。其中《黑土地的茫白》这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茫茫黑土地上,人与物与天是浑然一体的,人的生死存亡变得与物的生死存亡一般。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人被环境限制。环境包括两个方面,时间和空间。比起空间,时间(有时也叫做历史)对人的限制更大。在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中,作为个体的人都是渺小的,甚至说是宇宙一尘埃已是自大。很多时候,人是没有能力去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做出选择的。个人在国家和历史的宏大面前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但每个人却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一人一世界。比起世界上纷繁复杂的民族历史的大问题,我觉得,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命更值得人们关注。比起描摹大时代的宏壮的文字,我更喜欢描写小人物的文字。无论任何时代,环境都应该只是人生的背景。虽然,很多事我们决定不了,改变不了,但我们却不能不思考和憧憬,所以古人有了“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的慨叹。思考和憧憬就成了我们破解我们谜团的一种手段。大环境如茫茫黑夜,我们的思考和憧憬是黑夜中照亮我们前进的那点萤火和星光。黑夜禁锢了我们的手脚,思想却可以在这黑夜中自由飞翔。

        人的生存究竟是靠物质还是精神?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当然会选择前者,并且还能信手拈来许多例子作为佐证。但是,读完《到海北去》这一篇,我对此产生了怀疑。文中那位军人在爱情与提干的冲突面前,不惜用自残这样极端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爱情,为了爱情留在了海北,并且多年以后依然不改初衷。我想,很多时候,支撑人活下去的是精神,一旦他所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不复存在了,生命对他来说就失去了意义。王国维的投湖自尽正是如此。

       《乡记》这一部分写尽了乡村的各个方面。这部分应该是作者写得最用心,最朴实,也最精彩的。每个人对土地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阎连科来自农村,对土地与农村的理解是很深刻的。他在对乡村的描写中透露出了对乡情、传统文化、以及农村现实的深深的思考,在述说中流露出了对乡村的深深的感情。从他对“田野”这一词汇的解读就可以看得出作者对农村和农民的理解是多么的透彻,“农民说田野,也只说一个字,地。”我想,诗人、文人笔下的农村都太过诗意了,他们看到了农村的美好和落后,看到了农民的朴实和愚蒙,他们笔下对农村和农民不是赞美就是悲悯,那样委实是太不了解农村和农民了。也只有阎连科这样祖祖辈辈“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歌哭于农村”的作家才写得出农村的日子,写得出农民的艰辛和汗水,写得出岁月变迁在农村和农民身上留下的痕迹,写得出农村和农民生命中的渴望与期盼。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对《走着瞧》的理解是肤浅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对《走着瞧》的感觉大约就是这样。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读阎连科《风雅颂》有感

下一篇读阎连科《丈量书与笔的距离》有感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