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内地出版风格转变

作者:小燕     来源:未知     时间:2010-02-27
15301

     在短短数年间,内地读者对港台作家从陌生到如数家珍。2009年,梁文道、马家辉、龙应台、张大春、朱天文……港台作家在内地图书出版界更是“全面开花”,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透过阅读他们的书,我们可以洞悉海峡两岸文化的不同与融合。

    文化书不一样的视角

    梁文道作品畅销应该算去年出版界的奇迹。去年1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常识》后,迅速风靡内地,3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噪音太多》,4月广西师大社再出《我执》,10月法律出版社出版了《读者》。一年出4本书的频率够快,但读者捧场的热度不减。新上架的《我读》,据说梁先生“不认此账”,但还是畅销。港台作家的语言与内地文人有很大差别,这一点梁文道是个样板。他身处香港文化前沿,对西方文化现象熟悉,以这样的视角来剖析内地文化事件,不管是立足点还是见解,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也许是梁文道以“卑之无甚高论”的《常识》风靡内地的主要原因。

    张大春作为台湾文坛的主将,内地读者对他并不熟悉。2004年《小说稗类》在大陆出版前,很少有人知道张大春。书出版后几年,记得他的人,也多不到哪里去。张大春“登陆”成功,恐怕还是那本《聆听父亲》。到《认得几个字》时,其闻名挡都挡不住。这本书让我们见识了台湾作家的文化功底,让人看得欲罢不能,一致叫好,于是一路走红。全书看似讲识字,却满篇人生的悲欢哀喜。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去年9月的《目送》,表达了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正如龙应台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在港台引进版图书中,由三联出版的、马家辉写的《爱恋无声》、《江湖有事》、《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则是耐读之作。作为港台两地的双栖文化名人,马家辉身上既有台湾人的谦和,又有香港人的洒脱。在这几本书中,他谈电影,也说人生,文字于清淡中显露机锋。

    回忆书呈现真实的台湾

    台湾“70后”“小草根”廖信忠所写的《我们台湾这些年》成为2009年年末图书市场的一匹“黑马”,由于让读者了解到“空洞的概念”之外的台湾,了解到台湾老百姓到底如何生活。该书上市两个月,累计销量已突破40万册。这本书的畅销,主要还是满足了普通大陆同胞希望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台湾的心理需求。

    《我们台湾这些年》以很家常的写法,在以编年体为框架的写作形式下,作者一边记录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一边叙述自己的成长:他上小学了,在课本里学习蒋介石的故事;他上中学四年级了,迈克尔·杰克逊在台北开演唱会……书中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在台湾流行的关于蒋介石的鬼故事以及各种在台湾普通老百姓之间流传的“雷人”的政治段子。

    面对台湾话题的种种热议,廖信忠萌生了写作《我们台湾这些年2》的想法,并表示这会是一本“答大陆同学书”。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全国各地宣传我的新书,无论是在大学的演讲台、书店的签售现场,还是电视台采访后台,都有很多朋友有很多关于台湾的问题想问我,这促使我产生了《我们台湾这些年2》的写作构想:邀请大陆朋友向我‘打听’台湾的一切,我将从中挑选出150个大家最想了解的问题,根据自己在台湾的真实成长历程作答。”廖信忠觉得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两岸互动式写作”,恰好符合他最初的写作动机:推动两岸的民间交流与沟通。

    艺人书鲜有深邃思想

    和港台严肃文学不同,另一部分港台作家踏着港台歌曲、戏剧、电影在内地流行的“东风”,走进了读者的视野。

    港台流行文化最早影响内地的是流行音乐,港台词作者方文山、黄俊郎的散文作品、《海角七号》词作者严云农的《我要的幸福》等都被引进出版。其中最受瞩目的是香港词人林夕。林夕的歌词写尽了男女之间的情爱,但是他的文章却多是时政与社会评论。其新作《我所爱的香港》关注了全球视野下的香港、转变中的香港,并观察记录了香港的性格与文化、民生与政情、缺失与坚守、当下与过去,乃至香港与内地、与西方的关联。

    与之类似的还有香港戏剧导演林奕华,伴随《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等话剧的内地巡演,他的《等待香港》系列“三部曲”也在去年出版;香港鬼马导演彭浩翔去年也出了第一部简体版小说《破事儿》;张嫱的《宝岛眷村》一书甚至与赖声川的话剧《宝岛一村》同步推出。

    不过,与那些充满意韵的艺术作品相比,艺人在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性并不够深邃,甚至还有点浅薄。幸好还有一些精彩散落在某些角落里。像林夕在《原来你非不快乐》中,就提到了做艺人的挣扎感,“有所热爱,本来是莫大的幸福。但热爱变酷爱,就成了偏执,酷爱歌词到对自己残酷的地步……现在回头看过去因坚持而收集到的回忆道具,虽然无悔,只是如果能放开一点……没有压力随心而写,反而容易出彩,越逼人太紧越两败俱伤。早点把性格微调,可能,我随心的快乐时代会早点来临。” 时尚书受年轻人青睐

    在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港台图书中,时尚类的图书日渐多起来。例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在去年1月份就将香港潮流代言人黎坚惠的《时装时刻》引入内地。

    《时装时刻1987~2007》记录了黎坚惠近20年的时装经验——天天脚踏马丁靴的日子;为买衫身兼四职的阶段;和黄耀明、张曼玉的惺惺相惜……书中还收录了她大量的照片,包括她每天支三脚架自拍的穿衣日记等。如黎坚惠所说:“这不真是一本时装书,而是关于某个时空里的我所遇到的人、所见识过的香港,而这几样都无独有偶地跟时装扯上关系,然后时装又带我去认识另一些人,另一些地方……”

    此外,台湾著名文案天后李欣频的书也非常受大陆读者欢迎。李欣频可以谈广告,也可以谈旅行、谈电影、谈吃喝。她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诚品副作用》、《食物恋》都很受年轻人喜欢。她的书里也不乏精彩篇章,譬如,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谈到智慧与知识的均衡比例,有一段话就很有意味:“唯有自己稳定了,才能与别人很健康地相处。你得自己养出丰足自立的风景后,需要你的人才会来,别人才觉得你是可以依靠的,与你在一起如沐春风、没有压力。”

    小资书好中文的典范

    从2008年开始,内地超过3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朱天文的作品。山东画报出版社去年陆续推出她的《红气球的旅行》、《黄金盟誓之书》和《淡江记》等数种代表作。张爱玲之后,朱天文似乎正成为出版界下一个“宠儿”。然而,伴随作品被“井喷”式引进,对朱天文的误读却不断加深。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朱天文在内地读者中的知名度,大部分并非来自她的小说创作,而是诸如“胡兰成私淑弟子”、“张派传人”,这是小资和伪小资膜拜的标签;又或是“侯孝贤御用编剧”,这是文艺青年们热爱的面孔。此外,朱天文的文字深具古典文学修养,可被称做好中文的典范,这一点在国学热潮不减的当下,成为深受内地读者喜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与朱天文有类似效应的,还有短短两年急速积聚人气、“粉丝”无数的欧阳应霁与李欣频。这两位都是“跨界人士”,所著之书横跨设计、广告、创意、心灵、旅行等多个领域,人们只好用一个新词汇来定义他们——创意生活家。由于具有浓厚的港台文艺风格,也带着消费文化的特色,小资气息强烈,而国内目前不仅缺少优秀的创意生活类原创书,更缺少港台作者那种中西兼容、海纳百川的文化视野。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港台风再现,艺人书鲜有深邃思想,作者:小燕,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网络文学两大问题

下一篇人民作家马加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召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