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底线”写作指导和例文展评

作者:全息网编辑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6-01
7562
    底线,原是体育术语,指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端线。同时,可以延伸到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道德伦理的范畴。

      底线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上的含义,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心理上的下限、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就任以来首次黄金时段新闻发布会,会上奥巴马屡屡提及“底线”一词。他说,确保创造400万就业岗位是现阶段经济政策的“底线”,也是他推动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核心目标。

      道德伦理含义,指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超越或突破了,就会付出代价。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底线,可分解为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职业底线、为官底线。

      一、正面立意

      信誉是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底线;救死扶危、见溺援手是道德底线;遵纪守法、恪守行规是从业的底线;拒绝抄袭、尊重原创是学术底线;清廉是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为官底线。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屈原的正道直行,九死未悔;苏武的被扣异邦,坚贞不屈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原则,要讲求职业道德,恪守法律法规,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二、反面立意

      打破底线,绝处逢生。底线乃社会嬗变中渐成的行业准则、道德准则、科学准则、学术准则。有些底线必须坚守,不容侵犯,如行业准则、道德准则。但有的底线,如科学准则、学术准则是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时期的产物,有些在当时被认为是金科玉律的准则会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而变得落后,这就要打破思维的底线,进行革新。没有勇气越出底线的人将停滞不前。陈天桥的公司面临倒闭,众人劝他收底,可以保持不亏本的底线,但是他选择了越过底线继续贷款,买断并改良“传奇”,终于跃出底线起死回生,短短几天身价暴增数倍。

    例文展评一

    “牢”里“牢”外

     窗外,撒了一地忧伤。潮湿的空气氤氲着不安的情愫,慢慢沉淀,被我一一收藏,这明媚的忧伤。放眼望世界,繁华而寂寥,拥挤而窒息。人们在这渺渺人间不停地穿梭着,轮回着。许是累了,许是麻木了,人们任思想、良知、道德在某个时间的角落里潮湿,生锈,腐蚀。于是,当夜深人静时,回望自己的心灵世界,却已然长满了荒草,人之为人的底线就埋没在这森森荒草中。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我曾因一个简单的成语而感动——画地为牢。

      最初见到这个成语,是在一本小说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说:“我愿为你画地为牢。”一句话便是枯等的漫漫一生,男主人公在临死的时候,也是在低声重复着这个成语。

      这让我想起了似乎“有些傻”的尾生,那个淹死在桥洞下的固执男人。他因为一个约定一个承诺而死去,也因为这守约的行为而得以永生。真男人当如是,一口唾沫就是一根钉,没有高贵的理由,没有雄壮的豪言,没有慷慨的神色,因为,这对他而言,原本只不过就是行走江湖为人处世的一个必须践行的底线而已。

      中国人重信,源远流长,自古如是。且不说“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的一诺千金,单是那堆砌了半部字典的关于“诚”的成语就足以使我们相信:诚,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诚,在某种意义是一个“牢”,“画地为牢”的“牢”。它没有栅栏,没有锁链,有的只是一个随手间即可画出的圈。

      “牢”里关着许许多多的人,有的人活得自由洒脱,有的人却觉得拥挤。于是,便有人“越狱”而出,去找寻所谓的天堂。往往是什么都没有找到,回头一看,迷失了自我,却把自己诚实守信的灵魂“扔”在横流的物欲中。“牢”外可没有什么天堂,有的是形体与灵魂的双重枷锁,让你寸步难行。

      也许“牢”外太黑,才让一些在“牢”内的人误以为外面的人已获得了他们所向往的。于是“地沟油”“爆炸西瓜”“瘦肉精”……一个个名词串联在一起削弱着诚信的电流,一群群的人冲出“牢”,去哄抢黄金的手铐,去夺取通往道德彼岸的船票。

      眼中刷了利欲的漆,便很难再看到光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点亮心中的明灯,坚守做人的底线,你我同心,你我共行。

  【点评】

      本文标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牢”其实就是人之为人顶天立地的底线,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诚实重信,是一种灵魂的状态;诚实重信,就是处世立世的底线。文章先通过一个简练而动人的小故事,阐明“画地为牢”的意义,从而确立了中心主旨。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生发议论,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散文的建构,诗歌的语言,流畅的叙述,犀利的议论。

  例文展评二

  生命拾“荒”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题记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青山既有善良之心,鸟兽且有怜悯之表”,大千世界,滚滚巨浪掀不翻生命之舟,正如浓浓黑暗遮不住心灵的璀璨。生命总有其归宿,亦蕴藏其价值的底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贬谪、失意、怅然像一团团浓黑的瘴气尾随着他,不是归程,而是去路。他完全可以撒手,坐享其成,“官小且为官,民终惧之”。然而,在黄州,他临江而酾,将痛苦失意洒入滚滚东流;贬徐州,他亲率民众于黄河泛滥之时筑堤堵水,保全一城百姓;知杭州,他疏通江湖,兴修水利,留下“苏堤”造福千年;谪海南,他穿雾瘴,行酷暑,在穷山恶水中不懈地传播中原文化的种子。痛苦、失意没有触及东坡生命之底线。

      在低谷中,他不懈地展现自己,不断刷新那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命底线。官场且黑暗,东坡造福万民,旷达清高的生命愈显伟大,向世人彰显其生命底线的深度。“秋之白华”,纵是“只要随便从他身上拔下一根汗毛,细心栽培,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的瞿秋白没有因此成为天才。“天下兴之,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让他选择了革命,指点江山,激昂文字,选择了不懈追求,最终杀身成仁。在黑暗的监牢里,纵然是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瞿秋白坚贞不屈,没有半句招供。此时的他只要轻声回应一声,而后“转投革命”,他便能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他只是沉默,将热泪、激情化作解剖自我的文字,以警示世人。肃杀的监狱没有触及秋白生命的底线,临行就义时,他只是坦然,但是这份“视死忽如归”的气度,让后人读懂了“秋之白华”的真实内涵。

      然而,当今社会,无数人试图触及生命的底线,殊不知这终将带来人性的毁灭。贪官污吏营党结私,一次次触及生命底线。无坚不摧的暗堡有其坍塌的一天,平坦的大道亦有其断裂的末日。

      当人人都能小心呵护自己的人生底线之时,便是潘朵拉之盒关闭之日,生命之光亦将绽放。

      【点评】

      文章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有物、有理需建立在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谋篇布局。本文的谋篇布局很有特点:采取“总—分—总”的形式,中间主体部分则运用了两则素材进行论证。全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标题寄寓深远,观点明确突出,文采斐然动人,如开篇即出语不凡,如“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含蓄蕴藉,令人久久咀嚼回味。

  思路迁移

     1.迁移到话题“基石”:完不成工作任务,就有被辞退的危险;完不成学业,可能留级或肄业;解决不了温饱,社会就会不安定;没有了婚姻,家庭就会破裂;国家间的信任丧失了,战争就露出狰狞的獠牙。底线就像建筑物的地基,没有了地基的建筑物怎么会巍然屹立?只有夯实底线,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

      2.迁移到话题“人生的底线”: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无不在艰难苦痛中坚守人生的底线,捍卫人性的尊严:文天祥在元军的威逼利诱中选择了坚强的站立,吟诵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谭嗣同拒绝了朋友的劝告选择了宁死不屈,谱写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生命华章。

      3.迁移到话题“自然的底线”:在我们小时候,世界就像童话一样美丽,天是纯蓝的,湖是透明的,云是雪白的,水是清澈的;而现在,天是灰的,湖是臭的,云是暗的,水是浑的。自然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污染和掠夺。保护生态的底线,保护自然的底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4.迁移到话题“红色警戒”:如果你仔细观察生活,你会惊讶地发现在我们的周围不断上演着一幕幕令人目瞪口呆的丑剧,他们或践踏行规,或漠视道德,或触犯底线,或藐视法律,种种丑态不一而足。红色警戒,令人警省,见不贤而内省,人人都该自我批评。只有警惕、防范假恶丑,才能保护、捍卫真善美。

      5.迁移到话题“底线因人而异”:对于富翁,幸福的底线是千万财富,而对于路边乞讨的流浪汉,幸福的底线是一个热乎乎的馒头;对于常人,幸福的底线是住有房,行有车,而对于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的伊拉克人民,幸福的底线是没有子弹;对于健康人,幸福的底线是吃得下喝得了跑得快跳得高,而对于残疾人,幸福的底线是能跳一下能跑一次该多好。

      6.迁移到话题“ ,不能跨越的底线”:以“诚信,不能跨越的底线”这种结构,可以迁移到很多话题,如“尊严,不能跨越的底线”“道德,不能跨越的底线”“清廉,不能跨越的底线”“正直,不能跨越的底线”等。如是,就可将“底线”的话题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话题,巧妙地将这个话题嫁接到我们熟悉的话题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全息网编辑,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如何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整合

下一篇备考应与轻松为伴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