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格林童话》毫无道德观念 何以成为世界名著?

作者:全息网编辑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6-04
8201

 
      惭愧得很,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应该读童话的年龄我却没有读过童话。于是,逛书店看见《格林童话全集》时,我便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下来。

     这是一本世界名著。如雷贯耳的声名首先使我对它有了一种特别的尊敬;从译者的介绍里更得知,它的读者甚至“超过了歌德的《维特》、超过了莎士比亚的 《汉姆雷特》、超过了巴尔扎克、超过了普希金……等等。”以至“《格林童话》正是孩子们的《圣经》”,从而,使我愈发对它产生了一种异常的虔诚与膜拜。及至读过几篇,我却不能不对这本“名著”生出些疑问来——如果不是翻译的原因的话。

     从艺术方面来看,格林童话的写法无疑是太简单了,整本书几乎看不到倒叙、插叙、悬念、心理描写等手法,有时在同一篇童话中整段话数次重复,人物之间的对话突如其来,令人摸不着头脑;人称混乱,情节也几乎全是单线地向前发展;千篇一律,故事的开头总是面临着烦恼或生死攸关的难题,接着主人公想办法去解决,途中又遇到许多莫名其妙的人或物的指点、帮助,最后终于达到出人意料的目的;内容(主题)方面——更糟糕了——我把它粗略地分为三大类:无聊类,稀里糊涂类,歌颂邪恶类。

     先看无聊类。开篇《青蛙王子或名铁胸亨利》里,首先,那位青蛙王子的品质便值得怀疑。公主的玩具金球不小心滚落井水中了,捞上金球对于青蛙王子可以说是举手之劳不费吹灰之力,而青蛙王子却要趁火打劫:“要是我把你的金球给捞上来了,你拿什么报答我呢?”当然,公主的品质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哄骗青蛙王子给她捞上玩具金球,就“你要什么都行呵”,甚至轻率地答应可以和此前根本不相识的青蛙 (还不是王子)“一起玩、同坐一张小餐桌、同用一个盘子吃东西、从她的小杯子中喝酒、一起睡她的小床”,待青蛙捞上金球后,公主却一拿上就飞快地跑了;接着,对要求兑现诺言而纠缠不休的青蛙,那位美丽的公主自始至终“心里怕极了”“真气坏了”,但一俟青蛙摇身变成“一位长着又美丽又善良的眼睛的王子”时,公主便不再考虑什么,而欣喜无比地嫁给了他;就连名篇《灰姑娘》里,王子对于灰姑娘(以此篇为例,格林兄弟对于“继母”的仇恨,实在令人费解)的倾慕,亦仅限于她的长相美丽、她的穿金戴银,一见“穿着一身金光闪闪的舞衣”的灰姑娘,就“拉着她的手不放”,并且,“每当有另外的青年来邀请灰姑娘跳舞,”王子都要生硬地给以拒绝:“她是我的舞伴!”至于灰姑娘的心灵是否纯净以及她是否具有勤劳、宽厚、温柔、仁慈等美德,王子却是毫无考虑的;这种无聊在《拉家常》里达到了最高峰:“你想去哪儿?”——“去瓦尔佩。”接着,通篇都是让人呕吐般的凑巧:两个人同去一处,丈夫同名,孩子同名,家里的仆人同名,两人所用的摇篮同名……所以,便一块去瓦尔佩。呜呼!我实在描绘不出读它时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奈和可笑。

     稀里糊涂类其实兼有无聊、无知、无耻及不分好坏类的篇什。如《莴苣姑娘》。我不知道格林兄弟是否做过父亲——至少做过儿子吧。此故事里,尽管“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早就想要生一个孩子却不能如愿”,但当妻子怀孕后,看到邻居园子里新鲜、嫩绿的莴苣时,就“不觉嘴馋起来,非常想吃它们”,而这位男子为了满足妻子想吃一顿莴苣的愿望,竟可以——先不追究他翻墙进入巫婆的园子里偷莴苣这件事情本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即使是巫婆的东西,你也不能去偷——丧尽天良地应诺把妻子将要生的孩子送给巫婆:难道馋嘴妻子的口腹之欲就比骨肉之亲、就比唯一孩子的前途甚至生命都重要吗?

      歌颂邪恶类。这部分的童话简直令人作呕、令人不能容忍了。有篇《小农民》,故事中的“小农民”因为穷得连买一头奶牛的钱都没有,就让木匠用木头给他做了一头小牛,然后用这头木头牛坑换了村里牧童的一头母牛。因为出门在外借宿在一户磨房主家,尽管好心的磨房太太殷勤地接待素不相识的他,可他以怨报德,竟把人家的私密变着法儿泄露给磨房太太的丈夫,换得三百银圆的赏钱。为了自己活命,便骗得一个无辜的牧羊人坐进钻了洞的木桶里被推进河中淹死……然而,就这样一个要挟、欺诈、见利忘义、十恶不赦的“小农民”,结果却“成了富翁”!

      根本用不着去断章取义,书中到处都是现成的例子。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问自己:这样一本毫无是非标准、道德观念的书是怎样成为“世界名著”的?它到底在褒什么,又在贬什么?在肯定着什么,又在否定着什么?是的,孩子们可能不懂得许多,他们只要听 “美丽”的童话——罂粟的花更是美丽非凡——然而,当这些童话根深蒂固地留在孩子们单纯的脑子里,等他们长大了的时候,一个人去深思去体悟,会悟出些什么呢?又会因此而树立怎样的人生观、道德观甚至法律意识呢?看来,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继续高举鲁迅 先生的伟大旗帜,大呼一声:

      ——救救孩子!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全息网编辑,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新中国研究《红楼》第一人——周汝昌

下一篇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开始报名 2013年纳入全国统考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