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一、寻文脉,明主旨,读出文章的“神”。
读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作者“说的是什么”。一篇文章作为一个生命体,如同人有眼睛、心脏一样,也有其关键部位,这些关键部位俗称“文脉”,通常指标题、文首、文末、段首、段末、点题句、过渡句、照应句、归结句等。阅读时,要寻找文脉句,勾画圈点,瞻前顾后,上下勾连,揣摩品味,读懂作者的心思,读出文章的“神”。如此,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印在脑海中的就不再是洋洋洒洒、纷繁芜杂的一大篇文章,而是全文的主旨内涵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一道好的试题必须有区分度,“需要”让一部分考生答对,还“需要”让另一部分考生答错才行。怎么让一部分考生答错呢?命题人常用的方法是,用次要信息来干扰、迷惑考生。而寻文脉、明主旨的过程,恰好是排除干扰信息、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如果考生在这一环节上着力,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答题自然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二、品语言,辨技法,揣摩文章的“形”。
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仅要了解作者“说的是什么”,还要学会品语言,辨技法,揣摩文章的“形”,思考作者“怎样说”“为何这样说”“说得怎么样”。考生既要有“点”的思考,如词句的理解品味、语言的赏析、手法的鉴赏等;又要有“面”的深究,如为什么用这样的材料、结构上有何特点、立意角度是否新颖等。要识别作者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技巧,各种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要了然于胸。如:渲染是为了烘染某种氛围、人物心境;比喻是为了描写得形象生动,便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拟人是把物人格化,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等等。对涉及文章“形”的相关题型,要归纳答题的基本思路。如,问到一篇文章中段落或者语句的作用,一是考虑在结构上是否总领下文、照应铺垫、承上启下,或是否为行文线索;二是考虑在内容上是否开门见山、点明主题、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交代写作缘由或背景、渲染烘托气氛或人物的心情等;三是考虑在主题上是否点明主题或深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强化感情的抒发等;四是考虑在效果上是否设置悬念以引起阅读兴趣、造成波澜以使故事情节生动等。值得注意的是,一切技法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分析这些技法的时候都应结合语境,思考其对凸显文章内容或主旨有何作用。
三、审题干,懂转换,了解命题意图。
高考现代文阅读既是与作者的交流,也是与命题人的交流。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实际上存在三种语言。第一语言是命题者语言,它表现在题目的表述上,是应试者进行答题活动的指令性语言;第二语言是作者(阅读文本)的语言;第三语言是考生答题的语言。现代文阅读答题过程实际上是应试者根据第一语言(命卷者语言)的要求,感知第二语言(作者的语言)所表示的信息,然后用第三语言(答题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的过程。要把第二语言准确转换为第三语言,就必须学会与命题者交流,要对“第一语言”(命题者设计的题干语)字斟句酌,准确理解。学会与命题人交流,尊重这一隐身对象,我们就会发现,这一隐身交流对象会通过他们的“第一语言”(题干语)给我们很多暗示:或提示答题范围,或规定答题角度,或提供答题思路,或隐含答题信息,或体现答题规律。很多考生现代文阅读丢分,是因为一味沉湎与作者的交流,忽视了命题人这一交流对象,使“答”与“问”缺乏直接的关联,语言没有根据命题人的设问重新组合。
四、扣文本,重规范,提升答题品位。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显现或隐匿在原文中,这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个总原则。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要紧扣文本,善于在原文中寻找与题目相对应的词句或段落。找准了对应的区域,也就锁定“取材”范围,为答题找准了方向。在梳理和整合答案时,最好用阅读材料中的词句作答。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我们也要留意文本中的关键词、感情倾向、中心思想。切不可撇开原文,另起炉灶,随意揣摩,信马由缰,以至不着边际。
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个过程是,通过答题与阅卷老师交流,因此,我们要尊重阅卷老师这一隐身的交流对象,注重答题规范,提升答题品位。要树立以下五种意识。其一,条理意识。高考中给分的原则是“采点给分”,也就是说,每一问都应该有得分点,换句话就是高考题目中问几问,你就应该分项答几问,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应该明确回答。其二,精准意识。许多考生读懂了文本,可是在答题时,不是词不达意,就是问此答彼,以致答案偏差或有较大失误而丢分。答题时一定要看清、弄明、抠准、挖深、吃透题目含义,明确答题要求,力求答案字字见“血”,要言不烦。其三,规范意识。有问有答,问啥答啥,书写工整,标点准确。其四,文化意识。学会说“行话”,务必用“术语”,坚决摒弃“口水话”,反对冗长拉杂。其五,个性意识。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探究性试题,允许见仁见智,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可以得高分。答题时不应公式化、概念化表述,要学会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找到富有个性的切入点进行深入开掘,如此,更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