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现实主义文学的精髓与魅力

作者:泓 峻     来源:网络     时间:2014-12-31
17672


现实主义文学的精髓与魅力

 
  如果对上世纪末到现在这20来年的中国文学做一个整体回顾的话,以“打工文学”、都市世俗生活小说、官场职场小说、“反腐文学”为代表的贴近读者日常经验与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学写作取向,是颇为引人注目的。在此期间,许多文学作品还以“调查”、“报告”、“实录”等名目出现,用新闻记者的眼光去判断写作素材的价值,以新闻报道的手法进行叙事。近年来,更有人倡导以“田野调查”为依托,“摆脱书斋想象,离开二手经验,走向民间世界和生活现场,走向吾土吾民”的“非虚构文学”。对于文坛的这种写作取向,批评界有人用“现实主义的回归”对它进行命名,也有人形象地把它对文坛的影响称为“现实主义创作潮”,“现实主义冲击波”。


  现实主义作为特定的文学思潮,形成于19世纪的英、法、俄等国。一段时间里,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曾经大家辈出,在世界文学史上创造出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作为一种文学精神,现实主义则可谓历史悠久,而且对20世纪文学创作以及当下的文学创作仍然发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就中国而言,“新文学”在创立的时候,就把现实主义作为自己的一面旗帜。之后,现实主义常常被作为一枚荣誉勋章,授予“新文学”历史上那些优秀的作家与优秀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冲击,有一段时间,现实主义在一些作家与读者心目中的分量打了折扣。而近年来,中国文学界重提这一概念,用它来指认当下一些被认为是积极的文学创作动向,至少表明人们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再度认可。
 

  无论是“打工文学”、“反腐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都确实出现了一些既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同时又能够站在一定历史高度,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思考的优秀作品。说这些作品的出现是“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回归”,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以为走出历史写作与私人写作,表现当下人的生活,以当代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题材的作品就一定是现实主义作品;或者把虚构理解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反面,认为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成分越少,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得就越强烈,则是对文学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的极大误解。
 

  其实,选择历史题材还是当代题材,主要表现日常生活与私人生活,还是主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与重大问题,人物、故事、情节是虚构的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都不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关注的最为核心的问题。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关心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文学真实性问题,而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概念体系中,“真实性”指的绝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是真实发生过的,而是指文学作品能够穿越社会生活的表层,深入到人类历史的深处与人类心灵的深处,发现一个时代社会发展面对的各种问题的实质,把握时代精神的细微变化,表现特定人群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心深处经历的真实的情感体验。现实主义文学所要求的这种“真实性”,依赖于作家对社会人生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依赖于作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面前冷静的思考判断能力,依赖于作家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与“铁肩担道义”的道德勇气。
 

  如果用这些标准去衡量的话,中国当代文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作品还不具备现实主义的品格,特别是许多作家的精神世界离优秀现实主义作家的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
 

  实际上,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得以实现的,是作家严肃的创作态度。卢卡奇讲,现实主义的实质是“伟大作家对真理的渴望,他对现实的狂热追求——或者,用伦理学术语讲,就是作家的真诚与正直”。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一定是具有人类良知的作家,他面对自己的良知而写作,由于这种良知而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由于这种良知而拒绝各种外在利益的诱惑。
 

  认真分析中国当代所谓现实主义创作潮出现的原因,固然与中国当代文学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的一段时间里,实验小说、新历史小说、私人化写作存在的问题有关,与中国社会“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官场腐败问题的凸显有关,但同时也与整个社会的日益市场化、文学期刊与文学作品出版日益商业化等大背景有关。在所谓的“现实主义创作潮”中涌现的许多作品,有着很明显的商业运作的痕迹。许多作家和出版商一道,把很大精力放在了对当下读者阅读心理的揣摩上,而不是放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与研究分析上。因为在文学作品出版商业化的大背景下,谁把握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谁就把握住了销售量,把握住了商业利益。
 

  当代文学不断增强的对文学叙事写实性、当下性、现场性的追求,实际上就与对读者阅读心理的迎合有关。对于当今那些看着电视直播成长起来,“阅读的兴趣点在于凝聚了这一代人经验的事件、细节是否能以符合他们记忆的方式被忠实地记录下来”的读者而言,选择具有当下性的事件,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使文字呈现的世界与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最大限度地重叠,制造出一种高度“仿真”的阅读效果,的确是一种颇为有效的修辞策略。正如有论者所说,那些并非高品质的“仿真性”作品,的确能“在市场化现实中普遍地受到称赞,它们洋洋洒洒地相互依附和攀缘,得到市场化社会意识和文学批评的全面加强”。
 

  由于一些作品文学的世界与当下浮躁喧嚣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近,与真实事件发生的现场距离太近,因而也就无法获得冷静审视人生、反思日常经验、批判现实的距离。而对人生的冷静审视,对日常经验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实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恰恰是现实主义文学必须具有的品质,是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精髓与魅力所在。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过分考虑商业利益,过度迎合读者阅读心理,使得当代许多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底层”、“反腐”、“纪实”等名义下,糅进了许多不避烦琐、不忌道德底线的性描写、性暗示,同时也有许多暴力、凶杀、血腥场面的渲染。不少作品更是渗透着官本位、拜金主义、视女性为玩物等落后的、错误的及至腐朽的思想。以满足一部分读者不良的阅读趣味为手段而追求市场效应的文学写作,实在是一种对读者、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这与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那种用文学解剖现实、干预生活,改造人性的人文情怀完全背道而驰。而那些在“真实”的幌子下,编造千篇一律的类型化叙事,虚构一些没有生活依据的离奇情节的作品,其创作态度与写作手法,更是与现实主义毫不相干。把这些作品放在现实主义的名下,实在是对现实主义这一名称的亵渎。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泓 峻,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中国古代的骈文及其批评研究

下一篇文学作者的媚气与文学的媚气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