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茅盾小说三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时间:2014-05-15
16983
  《幻灭》
 
  《幻灭》写于1927年9月中旬至10月底,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8卷第9、10号,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1928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幻灭》是《蚀》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以大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为背景,主人公章静是上海S大学的女学生,她和同学抱素相爱后,几乎忘掉周围的一切,不久,她发现抱素是个“受着什么?帅座?的津贴的暗探!”而且已经有了爱人,她感到很痛苦,陷入了悲哀的泥潭。后来在她的同学史俊等的鼓励下,又从悲哀中走出来了,投身于革命行列,奔向当时革命的圣地—汉口。她参加了北伐誓师典礼,受到了无限的鼓舞。不久,她感不到“生活的乐趣”,又产生“幻灭的悲哀”。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她换了三次工作,后来她到医院当护士去。在看护过程中,遇到一位斯文温雅的连长强唯力,便发生了爱情。静女士认为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愉快的生活。”可是好景不常在,强连长又要回军队去了,她无奈只得回家。小说还写到刚刚发生不到一个月的伟大事件“南昌起义”。
 
  《幻灭》是茅盾的第一部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心理变化,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引起普遍注意,既是茅盾小说创作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透过两个背景不同的女子(静女士未经世故、富于理想,慧女士看透人生、玩世不恭)不同的感受来分析“经验”,反映了这类革命青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的心理变化。所谓“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对革命的热情和向往;另一方面则包含着不切实际的浪漫谛克的幻想。所谓“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也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浪漫谛克的幻想的被污秽和血的残酷现实所粉碎;另一方面则包含着被泥沙俱下的某些阴暗面所震慑而摇摆到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绝望境地。这一切都是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反映。作家这方面的形象概括无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幻灭》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方面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茅盾非常赞赏《水浒》中的“通过举动声音笑貌来表达”的心理描写手法。他的心理描写不仅结合着“人物过去接触的具体活动来写”,而且还运用了人物自述、作者代“抒”、客观解剖和人物内心冲突甚至精神幻象等多种手法,使之有机地结合在长篇心理描写里,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在对慧的长篇心理描写中,作者借助慧个人身世和性格历史,真实地展示了慧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把她形成的那带点病态的男性报复主义的主客观原因写得合情合理,使人物的性格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立体感。
 
  静女士同慧比起来,要单纯得多,总是充满了理想,但在现实中却一次次品尝着幻灭的痛苦。作品的前半部分,主要写她在读书和恋爱两个方面的幻灭;后半部分主要写她在革命阵营和爱情中的又一次幻灭。通过静在汉口总工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既可看到当时的现状和政治人物的丑态,又可深入地了解静的性格。
 
 
  《春蚕》
 
  《春蚕》写于1932年11月,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杂志的第二卷一期,1933年5月与后发表的《秋收》、《残冬》,合为《农村三部曲》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小说共四章。
 
  作品描写浙东一户普通的蚕农老通宝一家在春蚕季节紧张、艰辛、充满希望与焦虑的劳作,通过他们赢得春蚕的空前丰收反而进一步负债、卖地的结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主人公老通宝,家里原有二十亩稻田和十多亩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人口又不多,儿子和媳妇都是劳动能手,应该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小康之家。可是,家境竟走着下坡路;而在一场紧张的“看春蚕”的“大搏斗”之后,虽然蚕花是多年来少有的好,辛劳的“搏战”是得到应有的报酬的,结果却丰收成了灾,“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饿熬夜还都不算!”因此,可怜的老通宝竟气成一场大病。
 
  茅盾涉足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最早是《林家铺子》和《小巫》,但它们所描写的只是农村里的小市镇,还不是真正的农村,人物也不是农民。后来在《林家铺子》之后作者又写了一篇《当铺前》,描写一个农民到镇里去当衣服的景象。它虽然也写到河里的小火轮,写到小火轮曾经冲倒过“田横梗”,因此引起农民对它的攻击,使作品包含较广阔的社会内容。不过,严格说来,那只是一幅农民穷苦生活的速写。真正较大规模地描写农民生活的,是三篇被称为“农村三部曲”的有连贯性的小说。这三篇小说都是以一个衰败的农民家庭作为描写中心的。其中以《春蚕》为最,它一发表就引起读者强烈的注意和广泛的兴趣。里面的人物无论是老通宝也好,阿四和四大娘也好,六宝和荷花也好,都曾经在读者中间传诵一时。特别是关于“看春蚕”的“大搏战”的描写,是很生动、很精彩的篇章,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
 
  我们知道茅盾的创作是以长篇小说著称的。但他的短篇小说,也同样以深厚的生活内容,严谨的布局,寓精炼于从容裕如之中而脍炙人口。一般说来,在艺术表现上精炼、简约和从容丰腴似乎是矛盾的,但高超的画师笔下,却会恰到好处的统一起来。从容裕如,一方显示出作家驾驭生活的本事,一方面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底蕴;而精炼、简约则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集中概括的艺术结晶。《春蚕》正是这样把深刻内蕴转化为艺术观照的。
 
  据说,茅盾《春蚕》的构想,是从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引发的。那消息说:“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这消息不仅调动起作家对全部农事的贮备,同时慧眼独见的发现了新的旨意:这便是“丰收”与“破产”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十年代初,“丰灾”题材的创作,曾屡见不鲜。但是,《春蚕》不仅是最早的开拓者,而且是卓越的代表。《春蚕》的成功,固然显示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更得利于人的灵魂的开掘和文化心态的刻画。如果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鲁迅是杰出的中国的儿女们麻木的灵魂的画师,《故乡》、《祝福》和《阿Q正传》是揭示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灵魂的显著代表;那么,《春蚕》则承传鲁迅的传统,把农民心态的历史作为注意的中心。小说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在于:作者通过春蚕的故事描写了老一代农民对于帝国主义的深刻仇恨和他们对于自己生活下降原因的朦胧认识。我们从老通宝的身上可看出三十年代绝大多数中农的命运。节选小说的第一章,也正是出于对老通宝的关注。
 
 
  《子夜》
 
  《子夜》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全书共19章,其中,第2、4两章分别以《火山上》和《骚动》为题发表于《文学月报》第1卷第第1、2期。
 
  作品以1930年春末夏初蒋冯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转移经济危机、工农革命风起云涌为背景,通过对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有关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示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驳斥了当时托派鼓吹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揭示了旧中国“更加殖民地化”的本质。吴荪甫出身封建官僚世家,又曾游历欧美,学得一套近代资产阶级经营企业的本领。他不仅在家乡双桥镇办起了当铺、钱庄、油坊、米长、电厂,还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大丝厂,而且联合孙吉人、王和甫等民族工业家资本家组织益中信托公司,以狠毒果决的手段吞并同业的丝厂、绸厂,还一口气吞下了八家中小工厂,幻想建立起自己的资本主义王国。当他遭到以美国金融资本为后台的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包围并屡受挫折时,便一方面向工人转移危机,加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与镇压,另一方面则在公债市场上与赵伯韬斗法,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势力的控制和压迫,最后甚至把自己的工厂、住宅也抵押出去作背水一战,结果完全失败,只得破产出走。
 
  在茅盾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子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人比肩的。《子夜》出版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三个月内,即印了四次,可见轰动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1933年至1934年几家报刊杂志,专门论述《子夜》的文章有十多篇,零星评论还不算。
 
  从内容上来说,《子夜》为三十年代初期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提供了一幅宏伟的长篇历史画卷。其中时而风云变幻,草木皆兵;时而日暖风和,觥筹交错;有五颜六色的场景,也有形单影只的抒情;有夫妇的同床异梦,也有朋友的两面三刀;有残酷的血腥搏斗,也有无耻的贪婪肉欲;……五光十色,令人应接不暇。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一切的笔墨,都扣紧一个主题:回答三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各个不同的阶级阶层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在现实生活的提炼和人物冲突的选择上,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有所突破的。它对资产阶级“大亨”生活的描写非常出色。既是历史真实,也是艺术真实。
 
  另外它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不仅是个性化的,也是时代化的。不仅吴荪甫、赵伯韬、屠维岳等人物的语言各如其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语言也是三十年代的语言。这不仅是说公债市场或交易所的行话或术语是三十年代的,有不少生活习惯上的用语以及说话的方式也是三十年代的。如赵伯韬与吴荪甫的语言,时代的色彩是十分鲜明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子夜》一书奠定了茅盾作为语言大师的历史地位。
 
  (执笔:山西电大副教授  郭学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茅盾小说三篇,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鲁迅小说散文五篇

下一篇沈从文小说散文五篇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