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现代散文五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时间:2014-05-15
16765
  周作人散文一篇
 
  《苍蝇》
 
  《苍蝇》发表于1924年7月13日的《晨报副镌》,收入《雨天的书》,是周作人提倡的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美文”的范本之一。人们在评论“五四”散文时,一般都要提到这篇短文。批评家阿英甚至将此文的发表作为周作人散文创作(以至整个现代散文创作)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标志。
 
  文章不足2000字,却通过儿时快乐的游戏,以小儿谜语歌、希腊史诗、传说、颂歌、法勃儿的《昆虫记》、我国的《诗经》、日本的俳句等大量的材料来旁征博引,充分说明苍蝇的可爱,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可读性很强。
 
  要在周作人众多的散文中选一篇来作为代表,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他作品的精品很多,相当多的篇目都可以作代表。有人说,读周作人一定要读他的《乌篷船》,但一来所有的现代散文选文都选这一篇,几乎随处可见,二来《苍蝇》更具代表性,三来我个人比较喜欢。
 
  我们知道,周作人对现代散文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闲适体小品文,影响深远。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闲谈、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而这种文体特点的形成是出现在1924年写的一组散文中。此时,正值“五四”低潮,周作人在他的“彷徨”期找到了“自己的园地”,于是写下了《苦雨》、《苍蝇》、《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散文。这组散文有意地以闲谈为方式,以“描摹民俗风物,追忆故人风貌”为内容,以表现“生活之艺术”为中心,追求“平淡自然的境地”,从而成为典范美文的代表作。周作人正是由此而成为“闲话”散文的第一家。
 
  在这组散文中,《苍蝇》最别致。第一,作者把世间这种微不足道,又受人类厌恶的生物写得趣味盎然,给人以阅读的娱乐;第二,作者滴水不漏地通过赞美苍蝇来寄托自己“物我合一”的生命观,构思非常巧妙;第三,作者赞美苍蝇,并不是具体描绘苍蝇本身的特点,而是借助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文等来说明苍蝇的可爱;第四,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又运用得那么熨贴自如,突出显现周作人“摇笔即来”的学者风度,也让人体味了什么叫“掉书袋”。第五,此文还体现了周作人“五四”后追求“珍重思想的自由,判断的自主”的人文思想,现代科学常识让人们在理性上讨厌苍蝇,但人们也可以从非理性的角度来接受苍蝇,这纯属个人的自由。这种思想贯穿着周作人以后的整个创作。这篇文章纯粹是一种闲谈,而且好象是一种“无聊”的闲谈,需要细细品读,这种“涩味”由此便成了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色,所以,批评家阿英将此文作为周作人散文创作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标志,这是不无道理的。
 
 
  冰心散文一篇
 
  《寄小读者》
 
  《寄小读者》收1923年7月至1926年4月间刊登在北京《晨报》“儿童世界”上的27篇通讯,1926年5月由北新书局初版,是一本儿童为读者对象的通讯集。“通讯十”发表于1924年2月,作品以细腻温柔的笔调描述了作者在童年时饱尝母爱的故事,对母爱作了无比深情的赞美。
 
  《寄小读者》是冰心的第一部散文集。冰心散文的最独特处就是以表现母爱、童心、自然为题材,以儿童读者为对象,用轻灵、温柔的体式来抒写心中的情感。在1933年出版的《冰心全集?序》中,冰心这样写道:“我知道我的弱点,也知道我的长处。我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也没有喷溢的感情,然而我有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同情。在平凡的小小事物上,我仍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我要栽下平凡的小小的花,给平凡的小小的人看!”这本散文集在1926年初版后的一年里就再版了4次,风靡一时。至今已再版了几十版,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几代的少年儿童。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冰心在这部集子里所显现的文体风格,被称为“冰心体”,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楷模,这不仅是现代文学的成绩,也是女性作家的骄傲。
 
  《寄小读者?通讯十》在这本通讯集中写得不算特别美、特别清丽的一篇,但它是写母爱写得最细腻、最倾情、最尽致的一篇。歌颂母爱是冰心“爱的哲学”创作基点最突出、最具体的外化表现,《寄小读者》27篇通讯中有9篇是涉及母爱的,整整占了三分之一。冰心在这本集的第四版自序中就明确说:“这书中的对象,是我挚爱的母亲。”“通讯十”是对这一点的最好注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批评家和作家认为冰心的散文含有太浓重的“新文艺腔”,《寄小读者?通讯十》也是一个典型。这篇作品里,冰心为了营造一种母爱的气氛,阐明母爱的无私、高尚、伟大,在语言、语气上作了大胆的雕饰和夸张。
 
 
  朱自清散文一篇
 
  《欧游杂记?威尼斯》
 
  1931年8月,朱自清经苏联往英国伦敦学习语言和英国文学,其后漫游欧洲的法、德、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国。每到一处,他都忙着游览风景名胜,参观文化古迹。他把这些游踪记录下来结为散文集《欧洲杂记》,于1934年出版。
 
  威尼斯是意大利一座著名的水上城市,建于公元6世纪,其座落在亚得里海的西北岸。这里风光旖旎,水光潋艳,市区建在离陆地四公里的泻湖中的一百多个小岛上,有一百七十余条水道贯通其间,是一座有独特风貌的“水上城市”。文章主要是抓住威尼斯的特点:“水上城市”、“文化艺术之城”来叙写。一开头先用一串数字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用船作交通工具,水天一色的别致城市。接着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以空间转移为顺序,很有条理地一一巡视方场周围最有文化价值的建筑古迹。然后,带我们欣赏方场近处的圣马克教堂、公爷府的建筑艺术和运河上的夜曲,再带我们到离方场较远的地方,去欣赏美术作品。在作者亲切、细致、清楚的介绍中,我们仿佛也游历了一遍这座独特的城市。
 
  你是否觉得读《威尼斯》要比读《荷塘月色》或《背影》轻松?《荷塘月色》、《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现代美文的典范,至今仍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威尼斯》是朱自清30年代写的一系列游记中的一篇,从时间和文风来说,应该算是后期的作品。自从周作人在1921年提倡写“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以来,人们认为散文就是要象《荷塘月色》、《背影》那样写景或叙事,并在写景、叙事中抒发自我的情感。诚然,朱自清以自己的实践显示了现代白话文也能作美文的功绩,但这些过于雕饰的美文总是让人有点生涩,不够自然,读起来有点累。郁达夫在编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集时说:“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中国新文学大?散文二集导言》)。其实,郁达夫在赞美朱自清的同时也含蓄地指出朱自清的不足,他比冰心差一点,差就差在:冰心的美是从心里淌出来的,自然、流畅,朱自清的美是用手刻出来的,人工痕迹太浓,正如唐弢先生说的:“缺少了一个灵魂”。
 
  但是在《威尼斯》里,那种刻意用词、制造意境的痕迹已几乎看不见,抒情的色彩也没有那么浓烈。而是呈现一种随意、朴素自然的风格。如第一段,本来威尼斯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作者既没有浓烈的感叹,也不直截了当地指出来,而是用聊天似的口语,以一个刚到威尼斯的旅客的印象说起,显得自然又别致。文中,作者如实、客观地描绘所看到的景观,而不是像早年的游记《踪迹》那样,为情而造景。但他又不是纯客观地进行描绘,而是常在描写时“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因此也时时流露出自己在特定情景中的观感,如写“威尼斯夜曲”一段,由河上唱歌的情景,联想到秦淮河,联想到家乡,这样就使文章气韵流动,活泼感人,使人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讲究语言,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前期的散文是这样,后期的散文也如此。后期的散文是更注意自然、平实,用的是通常说话的口气,用词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语,甚至有些是很纯的口语,如:“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这样的语句,自然亲切,没有他早期描写风景时那么多华丽的词藻,使人有清新洗练之感。另外,此文中,朱自清进一步发挥其善于运用比喻的长处来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如第四自然段描写圣马克堂时,把圣马克堂比作“方场的主人”,接着又颇有风趣地说:“好象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对比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教堂与钟楼配置关系)使人对教堂气度有更深刻的印象。
  还有第五自然段写公爷府,用“少女”来比喻墙面上红白相间的鲜明色彩,由此把威尼斯人高超的着色技艺写得含蓄而富有情趣。
 
  沈从文在《创作杂谈》里说,一篇好的游记作品的首要条件是:作者得好好把握住手中那支有色泽、富情感、善体物、会叙事的笔。他不仅仅应当如一个优秀山水画家,还必需兼有一个高明人物画家的长处,而且还要博学多通,对于艺术各部门都略有会心,……《威尼斯》应该算是这样一篇作品。
 
 
  郁达夫散文一篇
 
  《钓台的春昼》
 
  《钓台的春昼》写于1932年8月,发表于林语堂主办的《论语》创刊号(1932年9月出版),收入《屐痕处处》。
 
  此文记录的是作者在1931春末的一次游历。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为了配合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在城市疯狂地迫害有进步倾向的文化人士,1931年3月,浙江党部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接到消息后,匆匆离开上海,为避难辗转回到自己的家乡富阳。因为家居的寂寞,作者去了一趟富阳邻近的钓台山。全文约5000字。
 
  作品记述“我”因避难在故乡与亲戚朋友热闹了几天,“一种乡居的倦怠,忽而袭上心来了,”于是就决心上钓台访一访严子陵的幽居。去钓台必经桐庐,作者在桐庐停留时,用仅有的一个晚上登上桐君山去瞻仰道观,可到了道观的门前,作者被山上秀美的景色感染而放弃了登山的目的。第二天,悠然地乘着小帆船,一路欣赏两岸的春色,喝着严东关的药酒,吟诗高谈,晃晃荡荡地来到钓台,可眼前的钓台却是一派荒凉、颓废,供奉严子陵的祠堂孤清、阴冷,让人害怕。作者觉得,这清冷的幽谷,“正是足以代表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从钓台山上下来,作者看到在严子陵的神像前挂着许多“俗而不雅”的过路高官的题字,想着当今一些奴颜婢膝的官员,不由“难熬”,于是“堆起几张桌椅,借得一支破笔,”把自己怒斥“中央帝党”的“歪诗”泼在高墙上。
  最后,“我”在院子里静喝两碗清茶,在船工的高声催促中离开了严陵。
 
  提起郁达夫,我们都知道他的小说《沉沦》,知道他坦露、直率描写个性的特点。其实,作为一个文人,郁达夫的才情更具体地展现在他的旧体诗和散文创作里。特别是他的游记散文,写得挥洒自如,在散漫、不经意间恰到好处地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一点与朱自清有很大的差异。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特别讲究结构的营造,他是用结构来一步步推动情感的发展的;而郁达夫却是让结构随着情走,巧妙而不拘谨。这篇散文的题目是《钓台的春昼》,按章法,重点在钓台的景物上,可文章在交待去钓台的原因后,并不接着去写钓台,而是写去钓台的经过地桐庐和桐君山,写到钓台时,文章也接近尾声了。纵观全文,写钓台的文字不及全文的三分之一,这从文章的结构来说,有游离于题之嫌,但实际上,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从写作的背景看,郁达夫访钓台,不是一次真正悠闲的游玩,而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所以,文章破题后,他故意绕了一个弯子,用很重的笔墨叙写了上桐君山的过程。而且情节、用词都弄得疙疙瘩瘩、曲曲折折,不露痕迹地营造了一种幽深意远的古典意境,以衬托自己迷惘、意图超脱并暂时能得到超脱的恍怱心绪,这样,到了钓台,他就可以淋漓尽致地抒写失望、无奈、悲愤之情,以形成情感的跌荡起伏,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此文里,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小说一样,重在抒写自我率真的情感,但在章法上,却比小说要讲究和浑熟,文风也比小说飘逸和从容多了。
 
 
 
  何其芳散文一篇
 
  《墓》
 
  《墓》是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的第一篇。作品虚写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善良、可爱的农家女孩柳铃铃,在情窦初开的年龄却夭折了,她带着生前的寂寞与初孕的爱情之花,静静地躺在山峦田野之间的一道小溪旁。一个深秋的黄昏,铃铃期待的意中人雪麟从异乡回来,他在夕阳中见到了铃铃的小墓碑,就深深地爱上了她。每到黄昏时,雪麟就来到铃铃的墓旁徘徊。于是,他们相遇了,手拉着手在黄昏的深处享受着爱的甜蜜与温情……
  作品对故事情节并不作具体、细致的展开,而是着意营造一种朦胧典雅的气氛,形成一种镜花水月般的美。
 
  最能代表何其芳散文成就的是他写于30年代的散文集《画梦录》。这些充满田园诗风格的感伤散文,在30年代的文坛独树一帜,风靡一时。何其芳认为,散文是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而“在中国新文学的部门中,散文的生长不能说很荒芜,很孱弱,但除去那些说理的,讽刺的,或者说偏重智慧的之外,抒情的多半流入身边杂事的叙述和感伤的个人遭遇的告白”。所以,他要以自己的实践来使散文成为真正的美文。《画梦录》里只有16篇散文,但几乎每一篇都是用美丽的幻想故事或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来抒写一种独特的情绪或感情,具有很强的唯美倾向和艺术感染力。
 
  《墓》是《画梦录》中的首篇,也可以说是何其芳美文的处女作,以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话来说,处女作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初创阶段,那里有作家最纯粹的感性。从散文的特性来看,《墓》并不是最纯粹的美文,甚至还留有许多诗的特点,但它以一个幻想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把人生青春期那种特有的孤独、寂寞和渴望纯洁美好爱情的心绪,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真切、精到地表现了出来。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墓》的迷人处就在于它的情真、纯粹。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现代散文五篇,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来源地址:)

上一篇王安忆小说四篇

下一篇现代文学代表作家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