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巧合的是,两部电影取材的角度类似,用好莱坞编剧学的15字简单概括法来说就是:“老太太忽然中风了,怎么办?”在题材上可以说是“撞车”了。那么这两部片子到底有何异同,高下如何评判?也许我们可以将这两部电影视作对当下各自母国的具体隐喻来加以分析:前者是老欧洲洞悉人性深处的幽暗之火,而后者则是劝诫飞速发展的中国慢一些,别忘了沿途上的风景,别忘了人民的福祉。
在大银幕上观看两位东西方知名导演——奥地利70岁的国宝级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eal Haneke)与最具备香港精神的65岁女导演许鞍华——究竟如何在命题作文中挥洒镜头语言便成为非常珍贵的研究机会:118分钟长的《桃姐》和105分钟长的《爱》。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上来看,《桃姐》实质上谈母子关系,是港片水准线之上的作品,剧本条块很明显,许鞍华拍起来驾轻就熟。其实从长期来看港片并不缺乏这种题材,刘德华本人在1985年就演过《法外情》,而且对手戏恰恰就是今天的叶德娴,当年票房大好之后,一度拍了三部曲,为此叶德娴在香港业内得到了“刘德华妈妈”的绰号。在那部电影中他们饰演分别多年但是在法庭上无法相认的妓女与儿子,而在《桃姐》中他们饰演的是被掩盖在主仆关系下的母子关系。
电影的前10分钟是精华所在,许多导演在后期剪辑过程中最为纠结的就是怎么从一堆素材里,甚至在定稿剧本写的开场戏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挑选合适的素材作为开场,这是最难、也是最为考验导演功力的工作。《爱》的开篇是两个老人看完一场音乐会坐着公交车回家。镜头语汇舒展缓慢,公交车的场景干净素雅,而回到老夫妻的房间,画面则带有某种欧洲中世纪的古典气质。而《桃姐》开场选择了桃姐在菜场和那些小商小贩斗智斗勇,背景喧嚣世俗。两种基调决定了两部电影的审美取向。
许鞍华在处理《桃姐》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以“吃”和“食物”作为渠道。从买菜做菜到刘德华饰演的罗杰忽然从百忙中想起了桃姐,都是通过食物为媒介。导演一再强调主仆关系的纽带就是“吃”,桃姐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服侍罗杰一家,便开始面试新一代的女仆,标准也无非是一个“吃”。罗杰母亲从美国回香港看桃姐,煮了燕窝带去。桃姐高兴又谦卑,见到燕窝喝了一口,便说:“煮这个该放些姜,不然会腥。”罗杰母亲也喝:“不腥啊。”桃姐:“腥。”在这一刻,桃姐的职场身份得到彰显,在吃的方面,她逾越了恪守的主仆秩序。一句“腥”凝结了她一生的光亮时刻。
而电影《爱》对吃着墨不多,但是也很重要:老太太第一次发现病情就是吃早饭的时候。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是老太太还没病重之前,吃早饭时突然要看相册。前景是老头在吃早餐,后景是老太太因为瘫痪只能用左手翻年轻时的相册。她说:“太美了。”老头问:“什么?”她说:“人生。”停顿了一下又说:“太长了。”当大银幕播放到这个瞬间时,偌大的剧场寂寥无声,观众们都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我当时心一沉,没想到最后导演会安排这么颠覆的情节。
看完整部电影,很多观众会觉得哈内克在处理剧情时过于残忍,克制了80%的温情之后才把人性摊开让你看,在情感面前保持着屠夫般的冷静。拥有哲学家思维的哈内克,在105分钟内将一个固定场景内两个老夫妻的日常生活如流水般铺陈开,但绝不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戛纳今年给了哈内克大奖,的确实质名归。
既然都是同题作文,《爱》和《桃姐》的差别在于思想深度。《爱》力图并且勇于表现的是人性中那幽暗的地带——人性的自私和爱情两者之间裹挟不清的暧昧地带。影片如诗如歌地将105分钟温情细节抒情展开,而到了临将结束的2分钟高潮部分让人欲罢不能。它不能简简单单用“久病无人照顾”来解释,最后男主人公采取了扼杀结发妻子的非常规举动,要知道这是一位连迷路错飞进房间的小鸽子都不忍心伤害的老人,他的非常规行为中除了有对衰老和病痛的无奈之外,还有对妻子——一个知识分子在衰老面前尊严的捍卫。他受不了护工给自己年老的妻子洗澡时放肆而随意的态度,要知道在护工眼里,老太太不过是她司空见惯的工作的一部分而已,而在他看来她则是自己一生所挚爱的青春胴体。为此老先生最后拒绝了护工。一个人坚强地把照顾妻子的重担扛在肩上。
而《桃姐》的核心依然停留在伦理道德范畴,即老人老了,比如像桃姐这样的“家庭边缘人”,在放弃了个人生活,将一生献给雇主之后,养老送终的问题如何解决?这其实涉及的是道德,是后天社会性,是为解决人性不可调和矛盾而设的。当然《桃姐》的成功和它的以小见大也密不可分。桃姐的安置问题,或者说是被抛弃感与今天香港人的自我归属感以及自我定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呼应关系。一部分香港电影人北上追逐和资本拥抱,而另外一部分香港人选择坚守,在香港影业衰落的背景下捍卫地域文化的尊严,这本身是一种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挖掘出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期的一些失落但依然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的电影,如《桃姐》,具有电影当下性的特征。
从剧本的角度来说,《爱》严格遵守两个人物内心戏,层层剥开几无旁人的对话,男主人公的戏份则全靠动作一下下敲打焊接。而《桃姐》的焦点不如《爱》那么集中,呈块状。另外因为男一号戏份不如《爱》,刘德华放弃医治带给人的冲击并不够,只是为了减轻对方痛苦,而不涉及久病家属之痛。
放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之下,《桃姐》依然有其时代意义:在当今如此高速发展的时代,一切以“快”作为衡量标准。《桃姐》告诉我们“慢”的好处,作为同样经历了快速高速发展的香港,他们回头望当年路,对当下“高速大陆”给出的建议就是:把速度放慢,把情感放慢,等一等我们遗失在旧相册里的温情细节,我们年幼无知所以风驰电掣,但有人默默收集这些记忆碎片放在心灵最深处日月为帧岁月为幅地加以珍藏。
上一篇马尔克斯的“古典爱情”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