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论莫言的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

作者:许丙泉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5-08
23816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件大事;对于正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社会,莫言的获奖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中国作家的世界水平,增强了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中国人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学是人学,即对人的思考。“言为心声”,作家表达自己,也是写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创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阅读莫言的小说,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认识了作者,也认识了我们自己以及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尤其是让我们深入理解了“乡土”的意义。乡土是莫言文学的源泉,结合莫言的小说创作,我们对“乡土中国”会有更深入的认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以“乡土中国”指中国基层的社会结构,我们认为,“乡土中国”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理解“乡土中国”的意义对于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有重要意义。

莫言的小说是典型的乡土文学。他的小说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透明的红萝卜》到后来屡获大奖的长篇巨制,无一不是写农村乡土的人物和故事。从晚清民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当代,农村的乡土是他创作的土壤,小说展现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人们的苦难、抗争、奋斗和希冀。莫言的小说一部一部排列下来,组成乡土文学的史诗,讲述了乡土故事,揭示了山东农村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怀,以及这种乡土文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嬗变。他的小说中没有皇亲国戚、仕宦工商,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也没有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他只写农村和农民,作品中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这种气息是肥沃得发酵的土地的味道,是百草丰茂、五谷芬芳、鸟兽喧阗、人丁兴旺的味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土”。他写他的老家高密东北乡,是山东齐鲁大地,更可以说是中国,是“乡土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说:“把高密东北乡当成中国当下社会的缩影来写,这是我的野心”,“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莫言对自己的乡土文学创作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我刚出生时落在一堆干燥的沙土上,因为我们那里的人信奉‘万物土中生’,所以,小孩子一出母体就落在从大街上扫来的肥沃的尘土中,指望他像种子落在沃土中一样前途美好。但这也很可能是我一直土气的原因,也很可能还是我成为一个‘乡土作家’而没有成为一个城市作家的原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是一个农民”,“土得掉渣”。他全身心地投入,满怀深厚而又强烈的情感创作出他的乡土文学。关于他的小说,他说,“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种人,但我了解农民”。莫言获奖后一直被家乡的人们挂在嘴边,但他很谦虚:“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都是一个写小说的农民,都是高密父老乡亲们的不太称职的儿子”。他对乡土怀有一种虔敬崇拜的心情,讲述一个个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神奇而神圣的故事,讲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可以看出,乡土文学不仅是和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或者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并列的文学流派,而且是贯穿整个现当代历史的文学创作,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学创作潮流。以前乡土文学主要指以鲁迅的《故乡》为代表的乡土小说。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蓬勃展开,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救亡图存,欲以科学、民主建立繁荣富强的国家。激情所致,竟至于有人主张全盘西化,视传统为累赘、为束缚。但同时,人们也不禁回首往昔,特别是在农村、在故土寻找精神的家园,于是有了鲁迅等人的乡土小说。从那以后,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学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作家、作品,蔚为大观。如,在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中,沈从文创作出美好的《边城》,描绘了一个桃花源般的地方。建国后乡土文学依然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小说也离不开农村的乡土。文化大革命中的许多重要作品也和农村乡土有关,如《艳阳天》、《金光大道》等。在改革开放初期,乡土文学更承担着反映现实、回顾过去、思考未来的重任,如《芙蓉镇》、《人生》等。其后的寻根文学通过描写乡土探讨中国社会的文化根基,无论是揭露还是赞美,乡土总是一个解不开的情结,是中国作家魂牵梦绕的地方。正如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正是在寻根文学的潮流中,莫言以《红高粱》唱出乡土文学最粗野豪放、最高亢嘹亮的声音。尽管改革开放是又一次的西风东渐,众多的“主义”纷至沓来,引起中国作家的写作实验,出现“先锋派”小说,莫言的创作也不断有新的变化,但无论是莫言还是其他作家,从那时一直到现在,乡土都是文学的主流。最重要的作家的作品依然是乡土文学,如余华、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人的创作。

莫言也认识到“乡土文学”的丰富内涵,他提出要拓展“乡土”这一概念。他说“乡土”不仅仅是指偏僻落后的乡村,也包括繁华的都市。他还说:“我的高密东北乡是我的乡土,铁凝的笨花镇、保定府是她的乡土,王安忆的上海里弄也是她的乡土。”由此可见乡土的重大意义。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作家余华被认为是重要的乡土作家,他的《活着》是典型的乡土文学,写农村土地上农民的故事。而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虽然写的是城镇生活,但也被认为是乡土文学作品。可以说,中国没有与“乡土文学”相对应的所谓的“城市文学”。“乡土”是乡村土地,也可以是指中国。因为古代中国本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历朝历代以农为本,农耕文化根基深厚,历史悠久。乡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是乡村的集中和扩大。在现在的中国,尽管城市里高楼林立,但城市和农村关系密切,里面的居民大都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曾经就是农民。如果追溯历史,100年或者几十年前,即使北京、上海这样的现代大都市也都有许多农村生活的景象。莫言的乡土文学让我们去深入思考“乡土”以及“乡土中国”的意义。

当我们把目光向历史的深处眺望,从传统文化、民族特性的高度来思考“乡土”的意义时,我们会发现,不仅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乡土文学”的思想,而且我们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更是充满乡土气息——对乡村土地的依恋和赞美。因为中国古代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乡土是源泉也是归宿。比如,在《诗经》中就有很多乡土农事诗篇,唐诗宋词也描绘了无数山水田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人梦中的乡土,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还发出这样的感慨:“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要摆脱污浊的世俗世界,回归乡土的清新自然。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一处“大观园”,里面有亭台楼阁、奇花异草,有的地方也“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大观园并非凭空臆造,中国各地的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便是大观园的原型。在北京皇家园林里面,也有一块皇帝皇后男耕女织的“乡土”。这些园林有的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人的美丽家园。在中国绘画中,乡土的山水林泉更是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从东晋顾恺之到黄公望到黄宾虹到李可染,山水林泉的乡土永远吸引着无数妙笔生花的艺术家。乡土是中国人“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礼记•檀弓下》)的现实家园,更是中国人俯仰自得的精神家园。中国文艺理论中的意境是中国各种艺术追求的理想,而“正是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诞生了中国艺术的意境”。

乡土中还有中国人的哲学和信仰,是中国人的人生意义所在。所以,中国人才对乡土如此亲近、眷恋,并努力奋斗去建设美丽的家园。古老而又神秘的《周易》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中国人便是如此探究、创造和欣赏世界,在与世界息息相通的感动中体会生存的意义。孔子对天地自然充满崇敬与赞叹:“天何言哉!风雨兴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面对流水,他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面对松柏,他感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孟子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要“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天下》)。佛教进入中国,到唐代慢慢演变为中国禅宗,也有了一份浓浓的乡土气息。“诗佛”王维的诗歌中就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句子。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可见,中国的佛教也钟情于山水自然。中国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息,与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相亲相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这样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乡土中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思想。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由此也对人类的生存带来许多危害。在当代中国,人们对乡土,对生存环境更是越来越关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人也正在反思现代化、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如,大气污染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出现极端天气以及自然灾害,海平面升高,威胁沿海城市。人类的许多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灾难,物种不断消失,人类自己变得越来越孤立无助。

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保护环境,爱护人类唯一的地球家园,正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现代化的城市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和享受,但同时也有许多弊端。特别是在一些人口众多、生存压力大的城市中,许多人被囚禁在城市钢筋水泥的牢笼中,没有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物、自由活动的原野,远离了青山绿水,无法摆脱烦躁与焦虑。随着电脑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的人成为“宅男”或“宅女”,经常足不出户,身心罹患疾病。更有甚者,还沉迷到电子游戏所创造的虚拟空间中,上网成瘾,完全脱离现实,是一种病态的生活。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人更是自然的一部分,要认清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不要忘记自己本源于自然。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是人类的根基,乡土上的生活其实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活。当代的生态文明、生态美学就是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反思科学技术的弊端,思考人们如何才能生活得更美好。

莫言的乡土文学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也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的乡土、农村,在近代遭受了深重的苦难,有太多的挣扎和反抗,特别是在莫言的故乡山东,在齐鲁大地这片乡土上上演了一幕幕惨烈悲壮、惊心动魄的历史剧。莫言是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他以山东人特有的勇敢和智慧、坚韧和顽强表达自己,讲述这一片乡土,这一片他既热爱又仇恨的热土上的故事。《檀香刑》回顾清末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红高粱家族》讲述农民抗日的故事,《生死疲劳》记叙建国后农村50年的历史,《丰乳肥臀》讲述农村中母亲的伟大,《四十一炮》讲述农村的改革,《天堂蒜薹之歌》讲述农民的艰辛,《蛙》记录农村的计划生育……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可以看出,莫言的乡土文学完整地叙述了中国的近代史,思考了众多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变化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山东乃至中国的农村和农民饱受苦难,同时也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齐鲁文化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挫折,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经过100多年前仆后继的奋斗,浴火重生,以更充满自信和活力的崭新形象展现自己的风采。莫言的乡土文学为我们回顾这段历史,重温可歌可泣的故事,亲近那些血肉丰满、敢爱敢恨、性格独特的人物,让我们感悟到历史烟云的启示,让我们去探讨社会人生的意义,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乡土更是我们现在仍在脚踏的大地,生存的根基。莫言写历史,更着眼于现在和未来。“我是一个向前看的作家,我创造一种非常理想的生活,好像是往后看,实际上是向前看。”当代中国正高速现代化,一座座城市日新月异,一片片高楼拔地而起,名牌商品琳琅满目,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富裕的人们正在享受现代化的便利与时尚。但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没有乡土,这些城市便不会有现在的繁荣。乡土以极大的牺牲用自己的乳汁喂养着城市的成长和繁华,无数的劳役、公粮、提留曾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支撑,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直到现在还在侵占着农民的辛苦劳作。老一代的农民工用他们的汗水建起了城市的无数楼房,新一代的农民工用他们的技能生产着销往全世界的商品。农民工的收入很少,他们的工作繁重劳累,社会地位低下,工资常常被拖欠,没有什么保障和福利。他们背井离乡,抛家舍业,天南海北四处游荡,去吃苦受累、去赚钱养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热爱乡土,但不得不离开乡土,虽然他们知道乡土仍是最终的归宿。更让他们悲伤的是,或许他们连这最后的归宿,这生长养育了他们的乡土也终将会失去。因为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他们的乡土被征用或被出售,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少。而没有了土地,农民就会像浮萍一样飘摇。莫言指出,“当年眷恋土地的农民纷纷逃离土地”,将来怎么办?他们的后代怎么办?乡土就要没有了。

将来如何才能有一片乡土?如何才能世世代代有美丽的家园,有一方乐土?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是很重大、很迫切的社会问题,是有关中国乡土,有关中国社会未来的严峻问题,而莫言的乡土文学正是在帮助人们去面对和思考这个问题。他以人性的深度,以历史的眼光,从作为“人类良心”的作家的角度来讲述乡土的故事,面对当代的“乡土”问题,“把高密东北乡当成中国当下社会的缩影来写”。莫言的作品要我们以那些有血性的先人为榜样,去直面挑战,建设美好家园,所以,莫言的作品才振聋发聩。

在《红高粱家族》的最后,莫言写下了家族亡灵们的启示:“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还有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你要不惜一切代价努力找到它。你高举着它去闯荡你的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莫言写出了一部部作品,找到了他的乡土上的红高粱,继承和发扬乡土的传统,所以,他才那么从容自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乡土的精神走向世界。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领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莫言创作乡土文学映照出我们自己的形象,让我们认识自己,帮助我们去寻找前进的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回顾悠久的历史,体会深厚的传统,思考“乡土”以及“乡土中国”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直面自我和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许丙泉,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李安和莫言的共同特质:荣辱不惊的温和与朴实

下一篇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